第10版:国防军工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六〇后”“七〇后”“九五后”老中青三代工匠讲述创新故事——

“草根”创客搅活一池春水


代学桂
刘廷法
安亚东

“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这是对古代匠人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赞美。这些造型奇特、极具创意的中国古建筑,之所以屹立不倒、流芳百世,离不开古代匠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创新型人才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武器装备保障领域,有这么一群创新达人,他们虽然不穿军装,却每天与武器装备为伴;他们虽然扮演战场幕后保障者,却在创新路上勇做排头兵。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用匠心铸造大国重器,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前不久,在空军装备修理系统人才工作会议上,来自航修领域数十个军工厂的维修高手轮番上阵,交流经验、分享“秘籍”,为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在这支人才队伍里,有活到老、学到老的“60后”老工匠,有经验丰富的“70后”工匠大叔,更有朝气蓬勃的“95后”小发明家。他们大胆创新、放飞梦想,逐梦蓝天、矢志强军。本期,我们遴选出3位基层工匠,带您感受老中青三代工匠的创新风采。

“60后”飞机改装人代学桂在平凡岗位创新求变——

有个爱好叫学习新事物

说起改装汽车,人们会感到很“潮”,而说起改装飞机,尤其是改装军机,恐怕很多人想都没想过。代学桂是一名活跃在军机改装一线的“60后”老工匠。尽管快要退休了,但他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30年如一日,代学桂在平凡岗位上创新求变,先后主持完成了飞机尾翼电加温前缘改进等5项军内科研项目,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尚未普及,车间里仅有的一台计算机只能打字。代学桂和工厂其他技术员一样,随身携带铅笔、橡皮、三角板和丁字尺,制作技术手册和图纸全靠一双手和一支笔。一根线的粗细、虚实和曲直,全凭“手感”,工作效率很低。

代学桂依然记得,20年前那次飞机装置图纸设计的经历。那次设计相当复杂,制图过程中,哪怕错了1毫米,整张图纸都要“从头再来”。为了测绘图样,代学桂无数次推倒重来,历经一个月,代学桂终于完成200多张测绘图样。这个速度,当时已是超乎想象。

后来,工厂掀起了学习计算机制图的热潮,他的测绘纪录很快被打破。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代学桂,不仅学得慢而且容易出错。

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计算机绘图,编写工卡既高效又美观,代学桂坐不住了。

“没有基础,我从头学。”通过自学,他渐渐学会使用办公和制图软件。不论曲线、直线、虚线和实线,只需轻点鼠标,一张清晰的设计图就能完成。代学桂感叹:“还是高科技好使!”

科技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年前,在研制某型飞机尾翼电加温前缘技术时,除了绘制设计图纸,代学桂还组织编写了100多份前期准备文件,完成这些任务他只用了不到20天。

随着工厂主修装备更新换代,制图和办公软件也随之升级。面对更加复杂的操作界面,代学桂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软件的操作技巧。

代学桂的徒弟说,师父总喜欢学习新事物,闲下来会看手机、“刷”微信,时不时还点评几句。原来他看的都是有关航空修理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好的文章还会转发朋友圈。

不仅如此,代学桂还时常把这些知识和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与徒弟分享创新心得。代学桂认为,未来舞台是青年工匠的,他们应该有一个创新的氛围。

“70后”工匠大叔刘廷法从生活细节中找“金点子”——

骨子里带着一股闯劲

“在大多人看来,工匠的工作是一门力气活,分解工作离不开改刀撬、锤子砸、钳子拧这‘三板斧’,但我不这么认为……”刘廷法在工厂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开门见山地说。

从事航修工作28年,刘廷法骨子里带着一股闯劲。凭着这股闯劲,他在多年的装备修理工作中,创造出60余项创新成果。

在厂里,大家都认为刘廷法是个“创新达人”。他总会利用闲暇时间,收集大家的“金点子”,记录大家的好想法,让这些可行的创新灵感快速实现。

“创新能带动人的思考。”在刘廷法看来,要想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不仅要开动脑筋思考,还要将想法付诸行动,并转化为成果。之所以有这种感悟,还得从他10年前的一段经历说起——

在一次销钉分解过程中,机翼、保险条等飞机零配件封闭在箱体内,拆箱没有任何着力点,仅露出一个端口的销钉。几名员工和过去一样用蛮力强行拆卸,结果零配件在生拉硬拽中出现损坏。

回到车间,刘廷法苦思冥想,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同事们吃坚果时,一位老工匠不经意地说:“现在吃坚果、核桃真方便,以前要用蛮力压碎,现在用工具轻轻一撬就打开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工匠随口一说,让刘廷法产生了灵感。“能不能研制一种新工具,转蛮力为巧劲,改变生拉硬拽的分解方式?”带着这个想法,刘廷法开始研究销钉的连接方式和机上结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试验,他成功研制出一款新装置,彻底解决了用力不均匀造成零配件损坏的难题。

经过广泛试用,大家都说好。尝到创新的甜头,刘廷法一发不可收拾。从帮人改水龙头到改制专用扳手,只要有人提出难题,他都会站出来帮忙。很快,刘廷法已经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他想在飞机修理上进行创新。

这次,刘廷法盯上了留机接头研磨的问题。留机接头安装空间十分狭小,设计装置既要保证在狭小空间便于操作,又要满足研磨精度和多种角度通用,刘廷法研制了多种装置都未能解决这个难题。

后来,他向军队科研院所的专家虚心请教,成功研制出一款新装置,解决了困扰工厂多年的难题。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工厂成立了“刘廷法创新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刘廷法更加重视集智攻关。他常说:“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项成果的诞生都是大伙‘智力支撑’的结果。”

“95后”工匠安亚东从贴吧里找创新灵感——

梦想当一名发明家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发明家。”今年20岁的安亚东,就读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动机1601班。在航修领域,他用8年时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016年,由安亚东设计研发的一种人体体能辅助设备——动力下肢外骨骼,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并在湖南省创业创新创效大赛中获得了铜奖。从那时起,安亚东在学院里“火”了。

人在走路、爬山时,借助动力下肢外骨骼的帮助,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达到健步如飞的效果。研制这款产品,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安亚东自幼体弱多病,体能一直以来是他的 “短板”。看到电影中身着机甲装备的士兵快速穿行的画面,安亚东的脑海里便有了一个想法:“既然体能是我的弱项,何不借助机械辅助运动呢?”

刚开始,他不懂立体几何,只能画平面图;不会电脑制图,只能手绘。原本电脑几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往往要花上好几天。上了高中,家里买了电脑,安亚东一有空就上网浏览机械专业方面的贴吧,与网上创新爱好者进行讨论,在网友的帮助下,完成了机械下肢的图纸设计。

上了大学,他才发现自己的电脑制图与专业制图相比,存在不少尺寸误差。这时候,他遇到了创新攻关的第一位导师——学院教机械制图的李涛老师。在他的帮带下,安亚东的专业制图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研发动力下肢外骨骼不只需要研究机械制图,它还涉及到机械设计制造、人机工程学等多门学科。设计者必须全部精通,才能完成这项发明。

“一定要攻克这道难关。”安亚东一有空就在网上自学专业课程,关注机械领域新动态,查找机械方面最前沿技术。

在研制传感器时,安亚东吸纳了网上创客的经验,摒弃了使用压力或位置传感器的传统思路,运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研制出新式传感器,提高了机械操作的灵活性。

动力下肢外骨骼渐渐成形,学院开始关注这位“草根”创客。去年,安亚东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了属于自己的“格子间”。

“不在基地,就在去基地的路上。”安亚东比以前更忙了。年初,他组建了以下肢动力外骨骼为主要产品的科研团队,利用集体智慧攻克新的难关。“目前这个设计还存在不少缺陷,后面我会持续改进,争取今年实现更大的突破。”安亚东打开电脑,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由陶宜成、韩秋、韩婷、张少利、张寒光、刘嫄、高武综合采写)

照片提供:郭晓威

版式设计:韩 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