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跨区基地化演习作为我军剔除和平积弊、锤炼检验部队的重头戏,历来牵动着各级的目光。但纵观当前跨区基地化演习,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问题,反映的是理论创新、装备研发、训练方式和支援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若干不足,亟须在深化改革中转型突破。
理论创新要进一步寻求与作战实践相适应
理论创新是支撑军队作战与训练的灵魂,是军队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跨区基地化演习既然是对抗演练,胜败本无可厚非,可从具体演习情况来看,一些“红军”在屡战屡败中却又屡败屡战。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需要注意纠治作战理论与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历史证明,军事理论创新越贴近实战,获胜的几率就越大。二战时期,德军创新运用“闪击战”理论席卷欧洲战场;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成功运用“空地一体战”“非对称作战”“网络中心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等理论,取得了继海湾战争以来多场战争的胜利。回顾我军作战理论的发展,从抗日战争的游击战,解放战争中的大纵深作战,到朝鲜战争的近战、夜战、坑道战、“零敲牛皮糖”等作战理论,都是在不断创新中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反之,古今中外墨守成规导致战败的事例则不胜枚举。当前,随着战争形态演化节奏的加快,理论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紧跟作战实践的节拍,同步发展军事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务之急,需要各方联动推动理论创新与作战实践协调可持续发展。高级机关要做好作战筹划,为理论创新指明方向;科研院所应大胆设计战争,论证作战理论的可行性;部队配合做好实战推演和试验,采集并反馈相关数据;职能部门协调三方进一步修改完善创新成果,经再推演再实验,直至理论成熟配套。成熟的理论还不能形成战斗力,需要分解和量化进入训练大纲,以便在全军推广施行。可以相信,只要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像训练一样打仗、像打仗一样训练”即可成为现实,也就能始终走在通往胜利的大道上。
装备研发要进一步寻求与实战需求相适应
过去我们强调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随着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打什么仗就研制什么装备。但跨区基地化演习表明,现有的武器装备与实战需求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着眼实战开发更有效的装备用于攻坚克难,以避免无谓的伤亡并实现速战速决。从一战、二战中出现的坦克、飞机,到越战中的精确制导炸弹;从海湾战争中的隐形飞机,到阿富汗战争中实施查打一体的无人机,无不证明新武器装备的运用,对加快作战进程、取得战争胜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术决定战术,但当战术手段不奏效时,需要用新技术手段来弥补。然而,技术研发与新装备列装都需要一个周期。历史证明,周期越短则制胜效果越好。如何缩短这一周期,各国除了加强军事高新技术的储备外,还从编制和机制上采取措施。比如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专门创建了“快速装备部队”,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和评估士兵的作战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和建议反映给研发部门;同时负责对新装备进行测试,确保在规定的90至180天内交付新装备。
当前,发展装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及时让有资质的优秀地方企业适度适情参与到演习评估、需求论证等环节中来,为部队装备发展建言献策。装备主管部门要架好连接部队与企业的桥梁,注重把好部队作战与训练装备的需求关;企业产品的质量关;后续服务的保障关。把急需、管用、好用的装备及时列装到部队,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创造过硬的物质条件。
训练方式要进一步寻求与战斗力生成相适应
跨区基地化演习是部队高层级的训练,一些参演部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明部队之前的训练与全面形成实战能力仍有一定差距。面对训练内容增多、强度增大、周期缩短的实际,如何科学施训、提高训练效率是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需要在加大改进训练方式等方面做文章。上世纪60年代,我军基于当时的战争形态和部队实际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极大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当前,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并逐步向智能化战争发展,我军作战任务和装备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训练方式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相应变革。
事实证明,一支军队的训练方式越契合当时的胜战机理、越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战场上决战决胜的把握就越大。如外军通常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战训练环境,让部队在“逼真”的环境中反复训练,在走向战场前就具备相当熟练的作战技能,既节约、高效又方便、安全。近年来,我军在研发和使用信息训练系统方面成效显著,但基层部队有系统缺软件、有软件缺数据、有数据难融合的问题还客观存在。加之人员流动加快、综合训练场地受限等原因,各级重体能、轻技能,重基础、轻合成训练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应加强科学训练的宏观筹划,研制和推广训战一致的系统软件,科学指导和规范训练方法手段的运用;把握战斗力生成的特点,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的客观规律,抓紧抓实各项训练任务的落实,彻底解决年年打基础、年年在低层次徘徊的训练矛盾。
支援保障要进一步寻求与制胜机理相适应
战争形态越发展,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大;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跨区基地化演习中“红军”的连续败仗,暴露出支援保障与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不相适应的矛盾。如参演部队上情靠要,下情靠报,自身情报力量却难发挥作用;攻防作战体系短板多,长板又不突出,导致不能形成体系合力;联合指挥机构协调难,一些支援力量常常因故缺席,最后变成单个军种部队的独角戏。这与“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要求相距甚远。从美军实践看,其支援保障力量是作战力量的重要补充,数量占总人数近2/3。比如1个作战旅作战,会有多个类型的支援旅和职能旅成建制或抽组力量参加,支援范围涉及航空、情报、通信、炮兵、防空、工化等十余个专业。为了提高各军兵种力量支援保障效率,美军在机制上区分为全般支援和直接支援,全般支援的广泛性与直接支援的专属性相结合,可以确保支援力量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有效。
目前,我军已组建了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了联保中心,战区及所属部队编制中也增加了相应的支援保障力量。可以说,制约部队作战支援和勤务保障的体制性障碍已得到破除,但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还在逐步建立与适应中。应统筹协调作战部队、战略支援部队和联保中心进行任务对接,并针对跨区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作战部队应根据任务特点,提出支援保障需求建议;战略支援部队和联保中心结合专业性质,规范各支援保障力量使用标准;最后形成贴近实战的支援保障机制,并在下次演习中验证修改。当然,现代战争中的支援保障还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战区机关应发挥军地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军民融合成果,不断探索构建军地统筹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一体的军事设施体系、军民共享的医疗卫生体系、军地联保的军需能源体系、军地协作的军事采购体系、军民兼容的装备保障体系、军地协同的应急动员体系,为联战联训联保开辟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