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天下军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回望诺门罕之战


■海 镜

诺门罕之战中,苏军士兵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图片来源:东方IC

诺门罕地区位于中蒙边界,是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水源匮乏,人烟稀少。1939年5月至9月间,就在这片毫不起眼的“东北亚角落之地”,霸占中国东北、觊觎苏联远东的日本关东军,与苏军进行了一场激战。这场战争历时135天,深远影响了历史走向。

战前的盲目乐观,早早为日军的惨败埋下了种子:日军一味幻想与“反共伙伴”纳粹德国夹击苏联,又陶醉于昔日日俄战争的胜利光环,加之眼见苏联政治“大清洗”令苏军实力骤降,竟叫嚣“1个师团即可对付3个俄国师”。然而,对于欧洲时局和世界军事变革潮流,日军却视而不见。

诺门罕战端开启之时,都有避免两线作战之需的苏德两国正在缓和关系,这使得苏联得以放手痛击日本。战事落幕前夜,苏德一纸“互不侵犯条约”又给了日本一记重重的外交“突袭”,直接导致日本内阁倒台。

诺门罕之战爆发前,日本陆军已深陷中国战场,并面临经费不足等困境,错过了转型的窗口期。比起已开始内燃机革命和组建新式装甲师的德苏英美等世界列强的陆军,日本陆军在机动、火力、防护等诸多方面已经落伍。同时,日军盲目迷信“精神力量”、步兵敢死冲锋和白刃战,丧失了对火力要素的正确认识。此外,日军还严重低估了苏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和作战力量集结能力。

由朱可夫挂帅的苏蒙联军,则第一次让关东军领教了何谓“重工业化时代的战争”——

尽管战场远离己方铁路线终端750公里,但朱可夫调动所有机动车辆辅助铁路运输,在作战一线迅速集结了包括10万官兵、500余辆坦克、约350辆装甲车和500余架飞机在内的雄厚兵力,使苏军的一线兵员、坦克装甲车、火炮和战机的数量分别达到了日军的约3倍、7倍、6倍和2倍。

对于苏军步炮坦和飞机协同作战以及集中使用装甲兵突击地面目标的新战法,日军根本无力抗衡。日军战车部队武器系统落后、装甲单薄、速度缓慢,在正面的高强度对抗中很快落败。日军重炮部队因机动困难无法及时转移阵地,很快被苏军炮群压制甚至摧毁。许多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苏军优秀飞行员被调至战场后,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精锐也被消耗殆尽。日军虽靠夜袭和士兵充当“肉弹”取得了个别战术成果,却无法改变战事大局。

日本史学家称,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此役损耗了5.4万兵员和大量重武器,为此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引咎辞职。这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

诺门罕一战令日本认清: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前进的苏联,远非昔日的沙俄可比。日本军政两界的“北进派”从此一蹶不振,得势的“南进派”则最终把日本带上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

反观苏联,这一战不仅稳住了远东局势,也使其在未来获益良多:先是集中精力使东欧邻国做出了一连串有利于苏联的“边境调整”,构建起预防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卫国战争期间,又依靠朱可夫这颗从诺门罕冉冉升起的将星和来自远东的大量援军,打赢了生死攸关的莫斯科保卫战;二战结束前夕,击败了纳粹德国的苏军挥师东进,横扫手下败将日本关东军,最终奠定了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