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避实击虚之道


■曲宝林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所谓“虚与实”指的是军队或武器装备系统作战潜力能否发挥的状态,“虚”就是因作战准备不足、战场环境不利等因素,使作战潜力难以发挥的状态;“实”是指作战准备充分、战场环境有利等因素使作战潜力能够发挥的状态。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之处,历来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信奉并广泛运用,创造了无数辉煌。

采用避实击虚之法,就要善于调动敌人,使敌军按我们的意图行动,并使其由逸变劳,由饱变饥,由安变动,大大消耗削弱其战斗力,从而一举消灭敌人。在齐魏桂陵之战中,齐国军事家孙膑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迫使魏国撤回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的军队回师自救,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将士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大败魏军。而齐魏马陵之战,孙膑又使出了“围魏救赵”的老办法,并利用减灶之计,使魏军认为齐军怯战,逃亡士兵很多,既消耗了魏军的力量,又麻痹了他们的斗志,迫使魏军回师救援而进入齐军事先预计的战场,使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步。齐军则因知战之地和知战之日而以逸待劳,一举获胜。从桂陵、马陵之战中,我们看到《孙子兵法》中的“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先处战地而待敌”等军事战略思想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受了事实的检验和历史的印证。

采用避实击虚之法,就要在战场上,集中兵力、以实击虚,化敌之实为虚,化我之虚为实,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进攻敌人没有防备之地,这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公元1852年7月太平军攻占郴州,原本打算沿郴州至衡阳的大路,水陆并进,径取衡阳,直攻长沙,但鉴于湖南重镇衡阳必有重兵把守,遂采取迂回清兵不加设防的永兴、攸县、醴陵之策,顺利进抵长沙城下;太平军在进占岳州时,本可由长沙沿湘江水路直进,但它却又一次避开大道,先趋长沙西北的益阳,进入水波浩渺的洞庭湖,几乎如入无人之境,轻而易举地夺占了这一两湖长江上的咽喉要地。太平军这些灵活机动巧妙的进军行动,皆大出敌军意料,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牢牢把握了军队行动的自由权,确保了作战胜利,收到避实击虚之效。孙子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采用避实击虚之法,就要能够透过战场“多面镜”预见敌我之情,分辨虚实,善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化虚实之势,避强而击弱,避重而就轻,必将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从古至今,战争中的虚实是永远存在的,敌对双方有虚就有实,有实就有虚。取胜的关键是战场指挥员要通过认真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所在,通过小规模交锋来摸清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是“毛泽东用兵真如神”的真实写照,也因此被毛泽东本人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

当今世界军事技术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涌现出很多具有革命性影响的作战力量和手段,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演变。面对战争形态快速发展的大势,我们还是要立足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搞清搞透,针对敌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非对称作战方式方法,瞄着敌人的软肋和死穴打,坚持“以能击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用好虚实之道,做到避实击虚,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