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着改革后‘婆婆’少了,‘媳妇’好当了,但遇到大项任务才真正体会到变革之痛、转型之切!”8月下旬,记者在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采访,地导某营党委书记、教导员鲍迎智聊起改革后营党委的职能作用之变,感慨颇深。
究竟变在哪里?鲍迎智告诉记者,以前营党委有师团两级党委机关指导,大项任务至少一名团常委、一名师机关部门领导挂钩帮带,有这个“高配置”的指挥团队跟随部队行动,很多困难问题都能预想在先。现在却大不一样,地导营上对旅、下带连,旅又是典型的“小机关、大部队”,基层单位多、区域分布广,一名旅领导至少挂钩两个营级单位,机关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式的指导方式已然行不通。
两个月前,该旅将部队整建制拉到数千公里外参加对抗演练,然而行动前鲍迎智迟迟没见机关工作组,这让他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主动把电话打到牵头科室,询问任务专项检查组准备什么时候来队,查些什么内容。
“哪来的检查组?行动方案已经下发,你们按要求组织就行了,有什么困难及时上报。”电话那头的答复让鲍迎智喜忧参半。喜的是,机关越来越务实,“五多”真的减少了;忧的是,自己和营长都是首次到该地域执行此类任务,机关不找点问题出来心里还真没底。
“逼着自己想招,一线指挥所身处一线,关键要在‘指挥’上下功夫。” 鲍迎智和时任营长丰华立即组织连队干部召开党委扩大会,营党委主动把控、科学调控全营训练进度,组织骨干人员专项筹划、检查督导任务准备情况。
他们预先开展针对性训练,提前两周完成方案计划的更新完善,提前一周完成车辆装备的调试检查,先后组织3次实兵跑练、2次专项考核。虽然该营作为最后一个梯队进驻演练地域,却第一个准备就绪、第一个展开适应性训练。驻训初期考核,该营总评第一,7个班排和个人勇夺“比武擂主”。
“大事小情先要立足自身,不能啥事都依赖机关。”营党委委员、指挥室主任吕进东感慨道。训练初期没有“敌”情、没有对手,怎么办?求助机关还是想其它办法?营党委一班人集思广益、问计于兵。几天后,一个集合全营各专业骨干力量、知己更知彼的“蓝军”分队成立,他们对主战装备状况、人员技战术水平、打法战法等了如指掌,一下手就是致命狠招,让各连吃尽苦头,官兵的训练水平、战备意识、敌情观念明显增强。
任务转换间隙,营党委召开会议复盘检讨。前期任务怎么看?工作成绩从哪来?后续工作怎么抓?他们认真分析形势、校正目标、研究措施,一连串的问题在“自主抓建”上找到了答案。“改革转型,关键要主动转” “建为战,抓建贵在自主”“自主的背后是担当”等观念成为营党委一班人的共识。
告别机关“保姆式”关照,自主抓建对准未来战场。实弹战术演习中,该营整合力量划分5个专业成立保障组,自主发现并解决3类18个问题隐患,在基地组织的对抗演练中取得同类装备营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
要想学会奔跑,就得扔掉拐杖
■张 雷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对基层部队而言,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具体的、切身的。
就营党委来说,失去师团机关“保姆式”的指导帮带,一时间肯定有点“心里没底”。但要想学会奔跑,就得勇敢扔掉拐杖,搞好自主筹划、自主研究、自主部署,几次任务下来自然就能“心中有数”。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自主抓建的经历启示我们,自主意识强,自主作用发挥好,就能改得彻底、转得迅速;反之,遇到困难问题等靠要,不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而且转得慢、阵痛期更长。新体制释放了营党委自主抓建的动力与活力,只有以第一茬人的担当和主人翁的作为,才能在改革转型中挑起重担,夯实建强基层这块强军兴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