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我从军校毕业。火热的青春犹如七月的太阳,炙烤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雄心壮志——到部队去建功立业。
毕业时我留校,看着空荡荡的曾流过血汗与泪水的操场,便写了一个中篇小说《瓜熟蒂落的日子》。小说发表后,被一些同学看到。有人说,我把主人公曾侠写得太好了。我说,不是我写得好,而是生活中的原型就是那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兵、一个学员,一个似乎只为理想而战斗与献身的英雄式的角色。
我永远记得他那双跑鞋,那双带着钉子的鞋,成为一个男人力量的体现。每次在学院举行的运动会上,无论是长跑还是短跑,他是大家心目中被反复鼓掌的健将。成绩的背后需要付出,在我们酣然入梦时,只有他还在操场上奔跑。有一次,我深夜站在学员队三楼的阳台上,看到他的身影在操场上孤独地奔跑,一圈,又一圈……跑得令人心醉,也令我惭愧。
毕业后,他分到了基层部队。从履历中就可以看出他军旅生涯的坚实:历任战士、副班长、学员、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教员、协理员、股长、营长、训练处长、直政处长、院校教官……
1998年,他参加湖北石首方向的抗洪;1999年,他被机关送到原桂林陆军学院进行参谋和政干干部培训;2006年,他来到北京,在原后勤指挥学院学习进修;2014年,他从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硕士毕业;2015年5月,他又被选调到母校代职当教官,在作战指挥系后装教研室工作。代职期间,他先后参加学院“红星-2015”指挥所对抗演习、“跨越-2015·确山”等演训教学任务,积极参与陆军合同作战后勤保障、陆上联合战斗后装保障等5项课题,顺利完成代职任务,受到同事和学员的普遍认可及院校首长的充分肯定。
他曾生活在农村,从童年到少年,生活艰辛。当兵后的三年中,他在炊事班烧过火、喂过猪、种过菜,守过车库……但他从来没有丢掉上军校的理想,繁忙的军事训练之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补习文化课,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方位发展自己。终于,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来,有幸成为同学。作为班长,他与我们在天津度过了艰难而又快乐的军校时光。
毕业那年,我们面临实习。他选择了到条件艰苦的格尔木实习,直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一直默默地在基层连队工作。他始终认为,“当兵不谋打仗,还是普通百姓”。为此,他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他曾讲起2000年的一段事,组织上安排他任某连指导员。那时,这个连队是后进连队,谁都不愿意去。当领导对他讲时,他一拍胸脯:“没问题!”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与全连官兵并肩战斗,扛沙袋、运水泥、搬砖头、拉钢筋、战酷暑、斗台风,大家都认同这个接地气的党支部书记,甚至于时间过去二十年后,老连队的人联系他时还叫他“曾导”。
他说,他曾每个季度都给每个战士写封家信,让家长非常感动。至今,有些家长的信他还留着。有些战士家里也留着他写的信。正是凭着这种工作干劲,仅仅半年连队就被评为先进连队。
2008年和2009年,他担负教学法集训和落实新大纲建设试点现场会任务。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现场会圆满成功。他从基层收集大量素材,经过分析和论证,形成了一套值得借鉴的新训和士官队伍建设的资料……
27年间,他从一名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正团职领导干部。在我们所有同学认为他的军旅人生会更加辉煌的时候,有天深夜,他发来一条短信:准备转业,为军改作奉献吧。在他看来,部队毕竟是年轻人的事业。思谋已久,他决定转身。
如今,他受邀到一家公司任职,事业成功。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公司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军队作风和军人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曾为军人的骄傲和自信。他叫曾广斌,来自湖南,他是我军校的同学,我们四班的班长。他以自己的人生之路,充实了我们驳杂的记忆。而更多的记忆,都让位于在我们年轻时,我站在学员队三楼的阳台上,看他一个人深夜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