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能吃掉种子粮


■刘国成 刘晶

人们吃的小麦、水稻,其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但是,有些种子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用来播种的,它们是种子粮,可谓“种子的种子”。

西谚有云:“不能靠吃种子过活。”千百年来,农人视“种地留种”为天经地义的事,那些个头大、质量佳的种子,被选出来、储存好,其余的才作为食物。如果靠吃种子过活,来年就无粮可种、无粮可收,从而导致无粮可吃的结果。

吃不吃种子,在粮食充足的条件下,不难作出判断;但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却是必须面对的抉择。

1947年底,陕甘宁边区粮食供给困难,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将种子粮也吃了。彭德怀感到问题严重,和其他干部商议之后,迅速通知部队和地方不要吃种子粮,同时要求部队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帮助缺粮的老百姓度荒。

为了做好表率,彭老总在开饭前总是先问一句:“我今天的一两粮食省下来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才举筷进餐。在彭老总的带动下,大家坚定信念、共克时艰,度过了困难时期。

彭德怀的做法,体现了一种顾大局、谋长远的眼光。当时,吃种子粮的情况如果不制止,就会给春耕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宁可眼前紧一点、苦一点,也要为将来多作打算。

中国也有句俗话:“宁肯饿死,不吃种子。”话虽如此,倘若真的濒临饿死的境地,能做到“不吃种子”绝非易事。现实中,这样的事真实发生过——

长征中,一位女干部带着炊事班长和几个战士落在队伍后面,3天时间粒米未进。炊事班长好不容易从当地百姓家中买来几斤粮食。但当女干部得知这是种子粮时,坚持让炊事班长把粮食送回去。结果,这位女干部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无独有偶。二战时期,列宁格勒遭德军围困,粮食极度紧缺。市郊有个种子研究所,储存着10多吨麦子良种。“种子是战后生产的源泉,是人民的希望,一粒都不许动。”研究所的数十名科学家抱定这样的信念,宁肯活活饿死,也没吃掉种子。他们用生命守护的良种,在战后恢复生产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纪念这些科学家,列宁格勒市民把这座研究所命名为“希望的种子”。

可见,吃不吃种子粮的问题,绝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的范畴,而是关乎生死、关乎道义,体现个人与集体、当代与后代的关系,是一个大命题。当“宁肯饿死,不吃种子”成为一些人的现实选择,体现出的是家国大义、为民情怀,也是“我们能打赢”的信念、“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反观现实,“吃种子”的现象却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为个人、不顾集体,在工作中急功近利,搞出一些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的事情来,让单位建设受到损害,给后续发展留下隐患。

对于这种“只要自己吃饱,哪管他人死活”的人,应当严格追究、严肃问责,使“急功”最终不能得功,“近利”最终难以得利。当“吃种子”的人付出代价、得不偿失,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不能吃掉种子粮——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就能以更超脱的心态、更长远的眼光、更理智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做着现在的、想着未来的,干着此任的、想着来任的,就一定能稳住阵脚、定住心神,做好眼前事、尽好自身责,让强军兴军的梦想种子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