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别总开着“静音模式”


■李伟

据报道,某地一个居民小区,一到晚上就有青蛙的叫声响起。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对其进行驱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古诗里一种令人向往的意境,但如今,蛙声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类似的新闻,其实还有不少:久居大都市的人到山中疗养,却受不了风吹松林发出的声音,无法入眠;一位在西湖边住宿的游客,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于是搬到了没有树木的地方去住……

有的人总讲“回归自然”,但真正进入自然,却不适应了。究其原因,是习惯了“不自然的安静”。现代城市生活,讲究的是低噪音:窗户要“双层隔音”,空调要“低分贝”,手机也不时地调为“静音模式”……

然而,“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自然,往往是“吵闹”的。飞鸟啼鸣,虫儿啁啾,流水潺潺,风声簌簌……这些声音,如果带给你的不是舒心惬意,而是心烦意乱,那只能说明你离开自然太久了。

进一步想,“静音模式”不只存在于生活之中。对于工作,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喜欢“耳根清净”,容不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杂音”,听不进反映问题的“噪音”,对官兵的诉求和呼声,也是两耳塞豆、置若罔闻……总之,越安静越好。然而,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安静真的“自然”吗?

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怨。来自官兵的声音,除个别的比较偏激之外,一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这些声音当作一种信号,认真听、慢慢品,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官兵在想什么、盼什么,从而知利弊、明得失,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无益处。如果一个领导的周围总是出奇的安静,反而不太正常了。

“敢说”不易,“肯听”亦难。许多时候,不是缺少敢讲真话的人,而是缺少善于纳言的心。倘若上级总捂着耳朵,下级难免张不开嘴巴,真话势必会成为稀缺品。长此以往,领导干部就听不到真话,离群众越来越远。

关闭“静音模式”,乐于接纳不同声音、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彰显的是胸襟气概、责任担当。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鼓励下属“拍砖”,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请群众“开炮”,才能打捞起源自基层的声音,用真心拉近自己与官兵的距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了乐于听的情怀、善于听的本领,就能听到官兵真真切切的心声,也就能赢得官兵实实在在的掌声。

(作者单位: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