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家吕夷简,素来喜欢佛教文化。他做宰相后,淡泊简静,很少与士大夫们来往。只有那些能谈禅的人,才稍得优容。于是那些好进之人,往往宽袖道袍,经常到禅寺里去,随僧众一起吃斋饭,谈说禅理,希望有一天能得到宰相的青睐。当时的人把这叫做“禅钻”。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周亮工,在他的著作里引用了这个故事,并指出:儒释道三家,各有钻者。“此外纷纷,钻不可胜计矣”。这故事和议论,今天读来,仍令人不胜感慨。
投机钻营的人,历代都有。投机钻营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种类繁多。但不论钻营的方法有多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钻营者的眼睛始终盯着上面的人,窥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他们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爱好,以钻其所长、投其所好。比如,领导喜欢摄影,后面马上会围上来一批搞摄影的人;领导喜欢打球,后面又会跟一帮打球的人。这些人当中,有的是确实与领导有相同的爱好。但不可否认,有的则是把这当作接近领导的手段,以达到“套现”的目的。“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说这话的人,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他们要利用领导的爱好做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人的情趣爱好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别。但即使高雅的情趣、健康的爱好,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也会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最后甚至会掉进陷阱。就说吕夷简吧,他清静自守,慎于结交,也算是廉洁有为的一代名相了。他对佛教的爱好,应该说也是很高雅渊深了。尽管这样,有的人一听说,就到禅寺里去了。试想,连这么高深的学问,都有人费尽心机地去投机,还有什么不能用来投人之所好呢?如果把利用谈禅说理谓之“禅钻”,那么其它可以用来钻营的渠道就实在太多了,不警惕能行吗?
可能人们对这一现象看得太多了,所以做过幕僚的汪辉祖告诫做官人:“嗜好宜戒!”他说,以官员一人之身,侍于旁者,候于下者,奔走于外者,不止数十百人,无不窥伺你说话的声调语气,乘机舞弊。不特声色货利一个都不能沾染,就是读书赋诗、临池作画,弄不好也会成为招弊之缘。当你写字画画正在兴头时,就会有人用公事来试探。当你稍微表现出不耐烦,弊端就可能由此发生。所以他说:“人非圣贤,谁无嗜好,须力自禁持,能寓意于物而不凝滞于物,斯为得之。”就是说,不要陷到自己的爱好中去。
蒲松龄在他的故事中,也告诫人们:“为人上者,一笑颦亦不可轻。”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儿子说:“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历史学家王夫之说这是“知道者之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一旦沉迷于自己的嗜好并表露在外,就会有人乘间以“相惑”,由是而“销日糜月,滥喜狂怒,废事丧德,戕天物,耗财用,导慆淫,迩宵小,抵于败国亡家而不悟”。明太祖朱元璋则明确地把嗜好上升到治乱的高度来认识:“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他经常告诫大臣们慎爱好、戒嗜好。
大凡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时时节制自己的嗜好,不使其成为惑乱“围猎”自己的缺口。孔繁森爱好摄影,但他把这个爱好“藏起来”,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吉林省水利厅原厅长汪洋湖,他的家人都知道他喜欢吃鱼。而他在水利厅工作期间,大家都知道他不吃鱼。他说,水利厅管着全省几十个大小水库,一旦大家知道他爱吃鱼,逢年过节,就可能有人投其所好,容易滋长不正之风。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管不住自己的爱好,就会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成为他们办事牟利的“敲门砖”,最终会因“爱好”而“累大德”。所以,即使健康的、有益的嗜好,一旦被人所利用,也会反过来使“益”变成“害”。“禅钻”的教训不可不慎重对待。
(作者单位:武警部队后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