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脱胎换骨更要强筋壮骨

——破解实战化训练难题大家谈③


■张西成

一只涅槃的凤凰,脱胎换骨之日,正是需要强筋壮骨之时。对于我们这支刚刚破茧成蝶的军队来说,强筋壮骨是长远之计,更是当务之急。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重塑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制约我军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面貌一新,发生了浴火重生的变化。但从脱胎换骨到强筋壮骨,犹如一个“三级跳”,中间还要经历好几个层次。尤其要看到,脱胎换骨之际,正是身虚体弱之时,强身健体刻不容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改革之后的军队,可谓百事待举,但抓训练始终是重中之重;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推进实战化训练,可谓千头万绪,但打基础始终是必由之路。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训练,是战斗力生成提高的基石,犹如大厦之地基、桥梁之底座。训练基础不扎实,就像在烂泥塘里跳高,使什么招都不管用。可以说,基础训练的程度,决定实战化训练的深度,也是衡量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尺度。

一位哲人说过,最基本的才是最有用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动作训练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打仗的“必杀技”。打牢部队的训练基础虽然下的是慢功夫,实则走的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快车道”。凡事都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如果连最起码的知识和技能都不掌握,即便再科学的作战体制、再高超的指挥艺术、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转化成所向披靡的作战力量。二战时期,德军与英法军队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不相上下,之所以能够“闪击”大半个欧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军官兵训练有素,平均战斗力水平比对手高出15%以上。

现在有一个流行语:对于任何技能,仅仅知道了,没用;泛泛理解了,没用;什么时候才有用?熟练了才有用。尤其是现代兵器,科技元素已渗透到每个部件,即使把高科技兵器摆在你面前,没有三年五载的揣摩和积累,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也难以有效破译和掌握,更不用说熟练与精通了。有人做过调查,一名坦克兵至少要3年、一名飞行员至少要5年才能上战场。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构造复杂,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对武器装备训不到家,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威力。

经验表明,基础训练不怕慢、就怕站,不怕重复、就怕重复得没有效益。应当看到,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集体,训练对象年年都在刷新,这就决定了基础训练没有止境,不可能一劳永逸。尤其要看到,改革后新组建的单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能力强弱不一。重新唤起对基础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和强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当前情况看,部队的基础训练情况不容乐观。一些新单位为了尽早展现新成效,心急火燎,军事训练一起步就“高抬腿”,一开局就“撑杆跳”,这种做法无异于沙地筑楼。一些指挥员训练环境稍一复杂就一头雾水,考核条件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基本功不扎实所导致的。

现代战争虽然是体系对抗,但最终都要体现到一枪一弹、一招一式上。军事技能上的任何缺陷和闪失,都可能授柄于敌、招致祸端,进而影响体系作战能力的发挥。以色列军队在总结“铸铅行动”教训时发现,基础训练不扎实是导致巷战出现伤亡的主要症结。为此,以军下大力强化基础训练,仅射击训练的出枪、更换弹匣动作,就要练几千甚至上万遍。理由很简单,只有把这些技术练成“本能反应”,上了战场才能处变不惊、克敌制胜。

“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打基础是一个长期叠加积累的过程,短时间内见不了效,运动式、活动式的方法打不牢。因而要有前人栽树、后人摘果的胸怀,要下燕子垒窝那样的苦功、细功,以钉钉子的狠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一点一滴、月月年年,全面、深入、经常、扎实、细致地做好打基础工作。只要把时间用够了、功夫下到了,一支历经换羽换骨的军队,就会筋强骨壮、振翅高飞。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