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凝望,“王继才们”站立的地方有多遥远


■王雪振 吕雪飞

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英雄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去世,生命定格在58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习主席还着重指出,对王继才同志的家人,有关方面要关心慰问。对像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爱护。

32年,11680天,王继才携手妻子,将枯燥、孤独的日子过成了光辉壮丽的英雄史诗,平凡而伟大,朴素而崇高。

一天的奋斗或许不难,一年的奋斗却弥足珍贵,王继才32年的奋斗就是一股扣人心弦的精神力量。斯人已逝,那些熠熠闪光的日子,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同时也会化为坚固的基石,为祖国万里边疆的安宁,提供恒久的精神支撑。

生于平凡,一颗为国坚守的心,永远不应被忽视;

逝于伟大,那些为国奉献的人,永远不应被忘却……

无论是海上孤岛还是雪域冰峰,无论是林海雪原还是茫茫戈壁,在祖国神圣的版图上,那些艰苦偏远的地方,仍站立着像王继才一样的坚守英雄——

54年前,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茫茫戈壁屯垦守边,这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

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了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魏德友选择留了下来,他和妻子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如今,虽然身处现代社会,78岁的魏德友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居住的土屋没有通上电,功率不大的太阳能发电机只能支持简单照明,米面需要经过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井里打出来的盐碱水……

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魏德友夫妇日复一日地勤勉践行着护边员职责,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

守边守了快一辈子,魏德友总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他说,守着守着就习惯了,就一直干下去了。

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冬去春来,夏秋交替,许多像王继才、魏德友一样的坚守者,饱尝艰辛苦楚,初心始终不改,情怀始终没变。

去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主办单位在中国文明网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拉齐尼·巴依克成为其中之一。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他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牧民得以安居乐业。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

这是我国边境上最长的陆地巡逻线之一,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最危险的地方,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

60多年来,拉齐尼一家人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在拉齐尼一家的感染下,一大批农牧民也自觉地投入到守边护边当中,在帕米尔高原上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边防线。

几年前,一组“天路”军礼照在网上广为流传,引起无数网友留言点赞。这些军礼,来自分散在青海、西藏铁路沿线的千余名铁路联防队员们——这个由复转军人和当地农牧民组成的护路联防组织,担负着巡逻守护铁路的重任。

让网友感到震撼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都孤零零分散在铁路沿线,环境恶劣,任务艰巨,堪称中国最孤独的守路人。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但凡列车驶过,都会收到他们一个标准的军礼。有网友动情地说:“孑然孤独,屹立旷野,挺拔自立,瞬间感动!看惯了身边‘吊儿郎当、得过且过’,置身此处,除了感动还有汗颜。”

仗剑去国,山河万里。在追求崇高的光荣路途上,一代代共和国军人,一个个人民子弟兵,也同样和“王继才们”一道,奋力前行,不曾辍步……

笔者和一位边防连的翻译相识。这名年轻的军官是独生子,任职3年才轮上他回家过年,亲朋好友喜出望外,都围着他转。

除夕夜,团圆饭,一大桌子菜,很丰盛。他回家少,大家都不停地给他夹菜,劝他多吃点,再多吃点。

他闷着头,一个劲儿地狂吃猛咽,可动作却越来越慢,渐渐地,眼圈也有些红了。大家问咋了,他抬起头说,我吃这么好,我的战友们还在高原哨位上挨冻受苦,心里难受。

那一刻,家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他爸爸举起酒杯说,为了保卫祖国的孩子们,干一杯吧!大家都一口气喝干了杯中酒,包括从不喝酒的妈妈。

这个故事,而今已过去3年。笔者依然记得很清楚,他讲述的时候,眼睛里含着泪水。从他眼睛的波澜里,笔者看到了两种情愫:一个是坚守者的“执着”,一个是战友们的“情义”。

这群军人所在的南疆军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依托条件落后,尤其是边防连队,都驻守在喀喇昆仑山和藏北高原的雪域之中,不要说执勤巡逻苦,单是吃饭、吸氧,都已是不容易的事儿。

在喀喇昆仑山里,有全军海拔最高的机务站——红山河机务站。那年,中央电视台来到红山河机务站采访。令记者们好奇的是,无论屋里屋外,士官张定燕总戴着一顶军帽。

由于高原缺氧和辐射,不到30岁的张定燕几乎谢了顶,怕父母见了伤心掉泪,张定燕从不提探亲的事。有次被连长逼急了,他答应下山休假,却偷偷在老战友家待了几天,就提前归队。

“高原那么苦,你把青春和头发都留在了红山河,后悔吗?”摄制组把他请到央视访谈,一位大学生这样问张定燕。

张定燕答:我们每次上下山,都要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100多位在边境作战中牺牲的烈士。为了保卫祖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十八九岁,到现在已经在雪域高原长眠半个世纪了。看着他们,我不敢后悔。

或许,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的选择毫不起眼。但当他们聚拢在同一方营地时,却发出耐人寻味的光芒。

正如《士兵突击》里的那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因此,“王继才们”的坚守才会触人灵魂,催人奋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