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没有练武之地,哪来用武之力

——破解实战化训练难题大家谈②


■程荣贵

只有把练武之地建好用好,使训练场地环境构设与作战环境相一致、设施布局与战场条件相一致、容量规模与承训对象相一致、各项功能与训练任务相一致,部队才能更好地感知实战环境,官兵才能更好地经受实战锻炼。

一个边防连队配发某新型火箭筒后,因缺乏射击条件,几个月都无法组织相应训练。不久前,团里筹建了信息化的重火器射击场,连队官兵从而有了练武之地。实践证明,只有把训练场地建齐全、建标准,训练落实才能有依托、有保证。

训练场地是进行一切训练实践的物质基础。训练场地能否满足实战化训练需要,很大程度影响着练兵备战的质量。没有练武之地,就没有用武之力。特别要看到,随着形势任务、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不断变化,部队加强训练场地体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把练武之地建好用好,使训练场地环境构设与作战环境相一致、设施布局与战场条件相一致、容量规模与承训对象相一致、各项功能与训练任务相一致,部队才能更好地感知实战环境,官兵才能更好地经受实战锻炼。

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突击队员千里奔袭乌干达,创下以牺牲1人的极小代价成功解救103名人质的经典战例。战前,他们制作了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实物模型,其精确程度“连一级台阶都不少”。突击队员依托模型反复演练,将攻击目标明确到人,将行动时间精确到秒。事实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练兵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训练水平。训练场地与实战环境无限接近,部队才能在练兵中适应战争、设计战争、主导战争。

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军训练场地已由最初的提供空间和器材保障,发展到能够创设近似实战环境、检验部队训练成效。从草原大漠到碧海深处,从北国密林到江淮丘陵,从高寒山地到稻田水网……一个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训练基地群,正渐次崛起。以朱日和训练基地为代表的“练武之地”,正实现职能作用向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复杂条件下对抗训练、新型力量新型领域训练拓展。基于此,部队全域作战训练效益不断提升。

同时要看到,我军训练场地与大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训练与实战一体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大型训练基地数量不够、导评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区域型训练场建设定位不准确、功能布局不均衡、共享使用机制不完善,营区基础训练场建设不够标准,等等。缺乏统一设计则难以形成体系,不能共享使用则难以提高效益。当前,军事训练内容落实不全、质量不高,在低层次徘徊、低水平兜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训练场地等物质条件所限。

战场变了,训练场也必须跟着变。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突出特征是信火一体、神联力融,这就要求训练场地必须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保障条件。新装备催生新战法,新战法呼唤新训法,但如果没有场地条件作依托,训练创新就没办法实现。比如,训练基地过去主要保障合同战术演习,现在要保障联合实兵战役演习;过去主要为练兵提供空间保障,现在还需具备环境构设、信息采集、裁决评估等新的功能……实战化训练求“场”若渴,既是军事领域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的必然。

习主席指出:“要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训练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拖不起、慢不得,更等不来。要下大气力摸清底数、搞准需求,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按照“一体化设计、集约化建设、开放式使用”的思路推动建设;要兼顾当下和未来,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切实使我军的“练武之地”满足不同作战力量、作战样式和作战环境的实战化训练需要。

(作者单位:军委训练管理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