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熟知带来因循蹈旧,由熟悉产生固守陈规,往往是一种“无意识之意识”。熟能生误就是被熟悉的惯性的思维所遮蔽
熟能生巧,是一个使用率和认知度都极高的成语,既通俗平实又富有道理,是老百姓从生活中观察、归纳出来的人生经验。
成语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它却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换个看问题的角度,变个思考逻辑的方向,就很可能从一些平常烂熟于心的事与理中发现完全不同的结论。譬如熟能生巧还是生误,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熟能生误,这个词书上没有,可生活中类似的尴尬却时有所遇——在一些器物操作、工作运行过程中,因轻车熟路而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瞬间失手,在惊呼或长叹中造成了失误。
“物”的层面之“误”一目了然,但思维观念层面带来的“误”,我们却容易熟视无睹。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的东西所以并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们是熟知的。”我觉得,这话正好是对熟能生误的意译。
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由熟知带来因循蹈旧,由熟悉产生固守陈规,往往是一种“无意识之意识”。有些听起来可笑的故事,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往往演变为让人笑不出来的事故——我们祖先在发明火药后并将其制造成军用火器的时间,至少先于欧洲人3个世纪。但是,由于早期的火枪火炮射程、精度等均不如已经使用千年的弓箭,于是,最早迈出冷兵器门槛的脚步停了下来。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带着先进的火器作为贡品来到中国,可惜留滞苦等数年也没等来召见。与此同时,成建制的弓箭手部队居然保留到大清灭亡前的数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有段话可当做对这段历史的评点:“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不有所废,其何以昌”。写文章的人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比喻应当是耳熟能详、提笔就来。可是,今天动车、高铁提高速度的原理,就是每一组车厢甚至每一对车轮上都有电动机、都有运行的动力。所以,现在火车跑得快,决不光是靠车头带,而是每一个轮子都要动起来。你看,不关注了解新知识,思维老是停留在从前熟悉的领域,咱们就可能“误”了现代化的速度。
对有些貌似熟悉的东西,只熟知其表而非其内,也难免出现熟能生误。就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提醒的:“最危险的事就是只根据以前的逻辑采取行动。”唐朝宰相房琯曾在山里苦读10年,熟读了不少古代兵书。可他不懂实战更不知随机应变之策,“安史之乱”时主动请缨,居然用中原古战车法去对决沙漠骑兵,结果大败,连累得诗人杜甫也被撤了职。
诸子常提“蔽”——孔子有“六蔽”之说;老子提出“蔽而新成”;荀子专门写有《解蔽》……按照《说文解字》之解,蔽就是小草被挡住阳光,引申到没有站在应有的高度,视野和思想被遮蔽。说到底,熟能生误就是被熟悉的惯性的思维所遮蔽。至于如何“去蔽”,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话可为借鉴:“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