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西部奥卡河训练基地,300米宽的河面上沸腾起来,随着舟桥官兵操作多种装备,一个个舟桥单元如变形金刚般拼接在一起,一座“钢铁巨龙”横卧在开阔的水面上,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驶上浮桥快速到达对岸……
好一场工程兵部队的水上巅峰对决!根据“国际军事比赛-2018”计划安排,“开阔水域”项目于8月3日开赛。这是俄罗斯工程兵部队的一项传统军事比赛项目,实战性高、应用性强,旨在全面检验舟桥部队多方式、快节奏、不间断的渡河保障能力。今年,我军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某舟桥分队赴俄罗斯,参加“自行舟桥渡送坦克”“60吨漕渡门桥渡送弹药车”“连级门桥渡送加强坦克排”等项目的角逐,全部使用俄罗斯提供的舟桥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平均3.5千米到12千米就有一个涉水障碍。面对这些障碍,部队以及辎重如何快速通过,始终是世界各国军队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时深水大跨桥受损后,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和物资运输,运用浮渡技术维持前后方交通通畅,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快捷的应急方法。
战场“魔术”
横渡天堑夺先机
从古至今,战场上不乏舟桥装备的身影。从原始简易的竹木器械,到工业感十足的钢铁合金,再到高科技分子复合材料,舟桥装备紧随时代变身。
根据中国古代兵书《六韬·虎韬》记载:周朝时期,军队就备有“渡大水”用的“飞江”“天潢”和“越沟堑”用的“飞桥”等器材,这些应该是早期最原始的舟桥装备。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将战船首尾以铁索相连,使人马在船上如履平地,这成为早期浮桥作战的影子。宋灭南唐之战中,宋太祖下令在长江架设由竹子、龙舟制成的跨江浮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比较完善的军用舟桥装备。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配有专门负责架桥的分队。由此可见,舟桥装备在我国的发展起步很早,战场实用性也很广泛。
据史料记载,在欧洲,舟桥装备首次出现在战场是在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远征印度,曾用随军携带的气囊和可分解的木舟架设浮桥。公元4世纪,罗马军队在对波斯的战争中,曾用兽皮蒙在柳条骨架上制成船只,以架设浮桥。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荷兰和法国的军队都随军携带有舟桥器材。
随着工业水平逐步提高,不少国家对舟桥装备不断改善,并在战场上进行检验。到19世纪后半期,舟桥装备中的木质受力构件逐渐被钢材、铝合金等金属构件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型火炮、汽车、坦克等纷纷走上战场。为保证这些铁甲战车顺利通行,舟桥装备的载重量及其他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如日本的百式舟桥器材、美国的1926年式铝质舟桥和苏联的“恩2波”“特波波”重型舟桥等。也正是这一时期,舟桥装备在技术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那么,舟桥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呢?
中东战争期间,埃及军队的工程兵部队沿170公里长的运河,开辟了10多个浮桥渡场和50个门桥渡场,保障埃及5个装甲师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了以色列号称“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
伊拉克战争,为保障美军快速向巴格达推进,美军工程兵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架起巨型浮桥,保障大军顺利开进,为部队快速机动部署赢得先机。
正因为舟桥装备在战场上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帮助部队快速机动、抢占战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竞相对舟桥装备进行更新换代。比较典型的有法国F1摩托化浮桥、美国IRB改进型带式舟桥、德国M3自行舟桥和法国EFA前线渡河器材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舟桥装备不断迭代。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实现舟桥机电一体化作业,舟桥装备的发展产生了跨时代的飞跃。
军民融合
探索发展成体系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来是兵家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幅员辽阔,江河纵横,既给军队行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舟桥装备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一直以来,我军对舟桥器材的探索研究十分重视。
解放战争中,我军曾用百式舟桥器材、折叠舟以及浮囊架设浮桥,或者使用圆木油桶等简易器材架桥,保障部队渡河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在长甸使用百式舟桥器材架设浮桥,保障广大官兵横跨鸭绿江入朝作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舟桥装备主要依靠引进苏联的舟桥器材。1962年,我国成功仿制出62式舟桥,这是我军舟桥部队装备的第一代制式渡河器材。这类舟桥通行能力大,但作业耗费人力物力,目标大,容易被打击,因此一般在夜间进行架设保障通行,到拂晓撤收。此后,我军又制造出79式带式舟桥,该装备采用四折式设计,入水后能够自行展开,不仅结构简单作业方便,还不需要构筑码头,大大加快了作业速度,提高了保障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舟桥装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自行研制出新一代重型舟桥装备,主要用于保障重型装备通过江河障碍,并在一系列演习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新一代重型舟桥装备机械化程度高,其门桥的卸载依托液压传动,结构采取箱体式,完全不需要人工架设笨重的桁架和桥板,既安全又省力,效率成倍提高;采用模块化配置,结构随时可变,一节门桥接上装有动力装置的尾舟就可用作漕渡,而将门桥连接起来即可架设浮桥,能够有效保障坦克、装甲车、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跨越大江大河的障碍,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变形金刚”。
“5·12”汶川大地震后,通往灾区的桥梁道路严重损坏,救援工作迟滞难以展开。紧急关头,原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利用重型舟桥进行漕渡,将一批批救灾物资和机械设备运入灾区,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总体设计和技战术性能上来讲,我军新一代重型舟桥已经能够和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舟桥装备相媲美,目前已经成为我军舟桥部队的主战装备。
科技助力
“变形金刚”换新颜
战后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充分向人们展示了高科技武器的强大威力,也显示出舟桥装备举足轻重的地位。放眼各国军队,无不在渡河工程保障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高流速的江河上,美军、俄军可架设承载能力达70-120吨的浮桥或漕渡门桥。
舟桥装备因为自身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在作业时需要人员的密切协同,作业时间较长,这往往会对抢占战场先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提升舟桥装备的机械化程度、自主化程度、抗损性能、架设和撤收速度,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使得舟桥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得到了全面提高,渡河保障能力成倍提升,让水上“变形金刚”变得更快更强。
随着金属材料向高强度低合金钢、铝钛合金结构钢和复合钢材料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塑料、胶结剂等工程化学材料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工程材料。这些材料运用在舟桥装备上,将大大提升承载能力和抗毁伤能力。如德国FSB2000、法国F1等带式舟桥均采用了轻质铝合金材料,不仅重量轻、耐腐蚀、便于维护,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目前,在现代舟桥装备中,自行舟桥成为各国军队“新宠”。新型自行舟桥一改车尾在前的传统设计理念,采用车头在前的方向行驶,大大提高了陆上和水面的行驶速度。英国与德国联合研制的M3自行舟桥,多辆并联可以架设横跨江河湖泊等障碍。在遭遇敌方袭击时,自行舟桥还能迅速分解、疏散或在水面上快速转移,具有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我国也在主战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履带式重型自行舟桥,并在2015年的“开阔水域”比赛中首次公开亮相。
下一阶段,提高舟桥装备维修和补充效率,提升快速反应和持续作战能力,就必须加强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研究,从而全面提升总体保障能力。同时,各国还在不断提高装备的数字化程度,在舟桥装备上配备数字化采集、通信与接收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战场信息的分析处理。
上图:7月20日,“开阔水域”备赛阶段,俄方向我军参赛队演示连级门桥渡送加强坦克排。
虞 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