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讲:“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你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从历史事实看,尽管人们都在准备着战争,但战争多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打响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于攻击者这一惯用伎俩,防御者不可谓不心知肚明,也常把“有备无患”挂在心上并付诸行动。可从古到今,因偷袭而得逞仍屡屡上演、难以数计。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战争之谜则意味着,战场准备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到事事万全、步步无失。所谓“料事如神”,能料到十之八九就算不错了;所谓“算无遗策”,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状态,到了战场上还必须得因情施策。拿破仑说过:“谁要想在战争中预见一切,就劝他永远不要打仗。”对于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而言,都有可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打仗,同时也可能会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打仗。始终处于有预见有准备的主动地位打仗,不仅过去不多见,将来更不大可能。
我军历来重视“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并把它列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仗也打过不少,例如被迫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就让刚刚结束解放战争的人民军队措手不及,很多部队临危受命,有的连过冬的棉衣也没有备齐。与美军战地物资弹药丰盈相比较,志愿军就是凭着“钢少气多”,硬生生地把对手逼到了谈判桌上。无数事实表明,“有准备”未必就一定能打赢,“无准备”也未必就一定能打输,而在“无准备”情况下能够做到快速反应、扭转被动、赢得胜利,则更显真本事、硬本领。
近年来,我们反复强调底线思维,即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争取最理想最圆满的结果。就用兵打仗而言,强化底线思维,则应充分考虑在准备不足之时如何确保打胜仗的问题。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战争迷雾”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更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作战对手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的手段更多、方式更活、维度更广。同时要看到,现在一旦面临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或敌人对我发动局部战争,我军不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都必须得打而且必须得打赢。这就要求我们,在过细过实做好作战预案基础上,有针对地多搞一些突然性的演习演练、多设一些意料之外的课题内容、多考一些复杂生疏的战术技能,努力使官兵在适应“无准备”环境中提高应急状态下的打仗、打赢能力。
当然,我们所说的准备打“无准备之仗”,与主观上不努力准备或本该准备到位却借故抓不到位,完全是两码事。克劳塞维茨说过,进攻者能运用奇袭的手段,“是以对手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少有的错误为前提的”。面对当前并不安宁的周边形势,我们只有下大力破除麻痹思想、铲除和平积弊,才能更加有效地把军事斗争准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