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许多军人会利用孩子假期这一难得的机会,陪伴父母子女外出游玩。如何让外出旅游玩得尽心安全?从泰国沉船事件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近日,记者专题采访了解放军第105医院急诊科主任章福彬。章主任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安全”带上路,确保假期更温馨。
当前,我国多地已进入夏季雷雨多发期,容易引发相关的地质灾害和季节性事故,出发前对目的地基本情况、途中天气和可能突发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学习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能够有效避免事故发生,真正让旅途快乐相伴。
“旅行安全,防范为要。”章主任提醒,夏季出行,要想不让旅途变成“囧途”,需要强化防范意识,充分考虑突发情况,并科学合理做好相应防范。
预防“祸从天降”。在挑选旅行目的地、选用交通工具或旅行中乘坐游轮时,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关注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遇到雷雨、台风、热带风暴、泥石流、洪水、海啸等恶劣天气或自然灾害时,应远离危险地段或危险地区,切勿进入景区规定的禁区内。到海滨地区参加游泳活动时,务必在旅行社约定的区域内或景区限定的区域内游泳,并尽量结伴而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携带必要的保护救生用品,不私自下水,以防溺水。到山区或地形复杂的地方旅游,要防滑、防跌、防迷失,牢记景区规定的行走路线,跟随导游行进,不要去无防护设施的危险地段。
防止“病从口入”。旅行期间,享受特色美食和小吃是感受各地风土人情不可缺少的“科目”。但夏季出游,饮食安全尤为重要,需着重防止“病从口入”。在外就餐尤其是在海滨城市食用海鲜产品时,一定要挑选符合卫生条件的店面,挑选干净新鲜的食材,防止食物中毒。吃海鲜时和刚刚吃完海鲜后,不要饮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过凉的食物,以防发生腹泻等疾病。为防意外,可自行携带少许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常用药物。
警惕“冷热过度”。夏季出游,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发生中暑,特别是陪老幼体弱者出游时,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出行前向医生咨询,适当准备一些预防中暑的药品。旅行途中,也要防止“空调病”的发生,确保室内外和车内外的空气温差不要太大,否则容易发生感冒或肠胃不适等症状。同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基本的感冒、消炎类药物,及时了解暂住地就医情况。
“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防患于未然是外出旅游的‘必修课’。”章主任强调,平时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能,对防范旅途中突发情况,保障自身和亲人安全尤为重要。
中暑。外出旅游时尽量穿白色、浅色或素色等吸热慢、散热快的衣物,也可戴遮阳帽;夏季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要多喝淡盐水;注意携带人丹、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遇有同伴中暑时,要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处,并使其平躺,宽衣解带;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并及时送医。
食物中毒。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舌根的方式催吐;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督促其反复自行催吐,之后适量饮用牛奶保护胃黏膜;如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应暂停催吐;如果患者吃下中毒食物时间超过2小时,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将中毒食物排出体外,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晕倒。用拇指压迫患者眼眶内侧,观察其意识状态,注意患者的呼吸及心跳情况;使患者平卧在硬板上,松解衣领,将头部后仰并偏向一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并立即搬至空气流通的地方;高热患者应做降温处理,低血糖昏迷者应卧床休息,并补充葡萄糖;对于心脏骤停者或者呼吸停止者,应立即呼救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淹溺。夏季出游,特别是接触游泳、漂流等水上项目时,极易发生淹溺情况。发现淹溺情况要立即呼救,应量力而行、科学施救。水中救助时,从淹溺者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其头颈,另一只手抓住其手臂,并游向岸边,防止被淹溺者紧紧抱住。地面施救时,应及时清除口腔异物,用肩头顶住溺水者心脏并扛起,轻轻将溺水者放置在平坦地面上,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