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士兵,不需要穿军装,你也能认出他。
盛夏的乌江河畔,第一眼见到王明礼,他回敬的军礼标准,挎包左肩右斜。
促膝交谈,他的手机响起,铃声是嘹亮的军号;互加微信,头像是六五式军装照。
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场血与火的战斗,他念念不忘的是誓师大会上面对党旗、国旗、军旗的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亏……”百余字,倒背如流。
说到如今投身的脱贫攻坚,他用的是“战场”“决战”这样的字眼。
眼前的这位四级残疾退役军人、贵州省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脱下军装33年,兵心依旧。
战伤,不是资本是荣光
当王明礼挽起裤管,房间里仿佛弥漫起硝烟的味道。
左腿膝盖以下截肢,断肢与假肢摩擦用力处,垫着一块边缘几乎磨碎的纸巾。右腿胫骨被弹片削去部分,靠嵌入的钢板支撑,深褐色的皮肤随伤痕凹陷,腿面看起来像一截半空心的树干。
1981年底,王明礼入伍那年,南疆战事已起。父亲叮嘱他:“你要当兵成了英雄,就是给我们思南争光!”
11军31师92团3营9连1班,和许多老兵一样,王明礼报出部队番号时,像报身份证号码一样熟悉流畅。
如果说一天能决定一生,那么对王明礼而言,这一天一定是1984年5月9日,者阴山阵地上的那个雨夜。
那时,带领一个加强班负责保护连指挥所的王明礼,已是经过严格临战训练的老兵。几天前,连队攻上这个阵地殊为不易,接下来的任务是坚守。他的身旁是一个炸药包、5公斤爆破绳和6节爆破筒,他和全班“誓与阵地共存亡”。
晚上8点半,大雨滂沱。阵地前方的3个潜伏哨被偷袭,上级指示他迅速处置。他冒险前出,用尽全力把3个伤员送出雷区。即将返回阵地时,敌人的炮弹袭来,地雷也被引爆,他身上多处负伤。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步话机里传来连首长急切的声音。急救包都用来救战友了,他拿牙把衬衣撕成条,可简单的包扎根本止不住喷涌的血。离阵地大约还有10米,可这10米是如此漫长。“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阵地上”,他一寸寸挣扎向前,最后晕倒在战壕前沿。
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当战友把他拖回战壕急救时,发现他军装口袋里有一份被鲜血染红的入党申请书。“批准他火线入党!”指导员当即宣布。
从此,战斗员、党员、伤员,成为王明礼终身交叠的身份。
后来,荣立三等功的王明礼住院治疗11个月。截肢手术、钢板植入手术、摘取弹片手术、植皮手术、食道穿孔修补手术……他不记得做了多少次,只记得军医俯在他耳边说:“小伙子,你才20岁,活着就是幸福。”
1985年11月,怀揣四级残疾军人证,王明礼退伍返乡。
这个小红本,在他心里,不是功劳簿,而是需要不断擦亮的荣誉簿。
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兵”
步兵,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兵。
熟悉王明礼的人都知道,步兵出身的他,为了擦亮心中的荣誉,几十年来拖着伤腿走过的路,远超常人。
他走在送信的路上——
退伍返乡后,王明礼被安置到思南县总工会,第一个岗位是收发员,为单位派送文件、通知和信件。地势起伏的山城里,他背着背包爬坡下坎,奔波了10年。左腿的断肢磨破流血是常事,妻子许大华周末去看他,他常躺在床上养腿伤。
“不是没有过委屈,但我是伤残军人,就应该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怎么能给部队抹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言语间,倔强写在王明礼脸上。
他走在驻村的路上——
思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山村星罗棋布。2000年,王明礼主动向单位请缨下乡驻村,先后担任过8个村的驻村干部。
2008年3月,为做好乌江思林水电站的库区移民工作,王明礼翻山蹚河来到三道水乡白杨村,每天跟着“钉子户”杨春茂上山干农活、讲政策,一直无果。5月的一天,大雨如注,河水猛涨。王明礼为救杨春茂落水的耕牛,纵身跳入河中,险些被急流卷走。看到他终于牵着耕牛爬上岸,看到他被水冲掉的半条“断腿”,杨春茂才知道王明礼是残疾军人:“老王,啥也不说了,我明天就搬家!”
大坝场镇花坪村的村民都记得,王明礼挨家挨户动员他们种植烤烟,免费育苗、亲自示范,之后又带领大家发展山羊养殖,建起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鹦鹉溪镇黄家山村的村民也记得,王明礼和他们签订“风险协议”,鼓励大家从外省引进咖啡豆试种,当年创收,次年扩大规模,成为全县第一个咖啡种植基地。口碑赢得奖杯,王明礼连续多年被评为铜仁市“百佳驻村干部”,可他总觉得受之有愧:“党员就应该处处为群众着想,办不成实事就不配当干部。”
他走在带头致富的路上——
王明礼的微信运动记录显示,每天平均步数在2万步以上。他的日常活动区域,是位于思南县城西北的万家山。如今这里已建成近4000亩的思南县茶叶公园,也是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在地。
站在万家山山顶,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无法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山。
2008年,县委县政府鼓励干部职工带职带薪领办种养殖业,带领群众致富。王明礼第一批提出申请:“尽全力去做有意义的事,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
思南县地处石漠化地带,山上石多土薄,但自古就出产“色味俱佳”的晏茶。王明礼和6个退伍战友一起,带领愿意加入的村民,在山上搭起帐篷、租来机械、修路开荒、准备种茶。没有水,挖水窖蓄;没有电,点煤油灯;没有食物,靠马匹驮。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近千亩荒山变成茶园。
茶树,绿了万家山,也让周围贫困村的群众终于可以“靠山吃山”。
如今的山坡上,那匹10年前给他们驮水、食物的矮脚白马,悠闲地吃着青草。“它今年12岁了,享受‘离休待遇’。”王明礼笑着告诉记者。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
“离开组织离开群众,什么事也办不好。”这是王明礼的军旅经验,也是他的创业体会。
2009年,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伊始,万家山上新种的茶苗还不茁壮,王明礼就把组建党支部作为“头等大事”。党支部经批准正式成立后,王明礼担任党支部书记,6个支委都是一同创业的退伍战友。而新建党支部的“头等大事”,则是发动贫困群众。茶园覆盖鹦鹉溪镇6个贫困村,6个支委每人负责一个村,任务是在各村组织2名党员带动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厂长王晓是外地茶场的下岗职工,他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在加工厂工作,一天能赚到100多元,不出远门就能打工,他们很开心。”
从万家山山顶望去,附近黛瓦白墙的村落建筑尽收眼底。“这些村的群众以前都住木头房子,这几年陆续脱贫,住上了砖瓦房。”王明礼接着说,“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里从荒山到茶园,从合作社到茶叶公园,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军地各级的大力支持。”
漫步茶园,王明礼细数当地党和政府的帮扶:最初的几十万株茶苗、茶园受灾后补种的茶苗,都是县里免费提供的;茶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县里投入巨大;合作社目前最大的供茶方,也是县里招商引进的……
“整座茶园还洒满了当地民兵的汗水。”王明礼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铜仁军分区、思南县人武部不仅经常组织民兵为合作社栽种茶苗、树木,还积极为他们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是退伍老兵真正的“娘家人”。
从另一条路来到山顶建成不久的拉莫会场,“退伍军人创业孵化培塑基地”的牌匾十分醒目。“2013年以来,贵州省军区指导铜仁军分区、思南县人武部两级,在合作社挂牌成立退伍军人创业示范基地。今年3月,创业示范基地升级为创业孵化培塑基地,定期为退伍军人提供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思南县人武部部长徐克兵介绍。
说到“孵化”,王明礼接过话头:“我们党支部的6名老兵支委,有4个已经到其他村带领群众脱贫,把军人的作风、创业的经验向全县辐射推广。”
“思南茶叶公园涉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39户1288人,这些年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就地务工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陆续实现脱贫。”思南县人武部政委安益宝说,“在多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的思南县,王明礼式的退伍军人还有很多。全县退伍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达百余名,有88名退伍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或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午11时50分,合作社的广播准时响起,播放的是《为了谁》。歌声中,王明礼把一份用塑料纸精心封裹的册子铺展在记者面前。这是他20多年前从思南县人武部复印的1981年冬季征兵花名册,完整记录了340名思南入伍士兵的基本信息。
“代泽书、秦义军、何启强、张景波、王友富、余勇、蒲兴明,这7个同年兵都在1984年的战斗中牺牲了。”王明礼将他们的名字一一指给记者,“这些战友永远不能回家了。如果我们不给参战军人争光,不努力把家乡建设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怎么对得起他们?”
是的,王明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上图:7月26日,王明礼在茶园里。任志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