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军工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付旭东:“天眼”诊断高手


■韩 婷 廖国全

人物小传:付旭东,凌云科技集团雷达修理高级技师,从事雷达修理26年,精通22种机载雷达维修,被评为武汉市“黄鹤英才”和“大城工匠”,荣获“湖北省首席技师”称号。2017年,首届“金牌蓝天工匠”获得者。

在部队许多官兵眼中,付旭东是当之无愧的“天眼”诊断高手——只要他在,似乎再棘手的雷达故障也能迎刃而解。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付旭东,从小对机械制造着迷。高中毕业后,付旭东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参军入伍来到空军某航校,成为一名机务兵。在航校的日子里,他每天把飞机仪表拆了装、装了拆,痴迷于航修专业。

复员后,付旭东在一家工厂干了5年,但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曾经那个航修梦。一次偶然的机会,武汉市举办技术能手大赛,年轻的付旭东报了名。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付旭东白天向师傅请教学习锡焊操作,晚上自学理论知识。从班组第一到全厂第一,再到跻身全市决赛,他最终获得了实操的第一名。

全市冠军,顶着这个光环,付旭东来到了凌云科技集团。然而,第一天到凌云集团,现实就给付旭东来了一个“下马威”。面对装有数千个零部件的雷达,付旭东一筹莫展。

回家后,他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放弃了?不,绝不!”付旭东到书店买来专业书籍钻研,不懂的地方向老师傅请教,从零开始学习雷达原理和各种元器件知识。

每到周末,旧电路板、旧烙铁都被他当宝贝一样从电器市场淘回家。他参考同类产品说明书,反复拆装练习锡焊这门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工厂接到紧急任务:一台雷达突发故障,必须连夜修好。此时,恰好老师傅在外出差,任务落到付旭东这个新人头上。

经过详细检测,他发现修理故障点必须深度拆卸。当时的收发机尚未实现模块化,拆装非常繁琐,一般情况仅拆装就需要10多个小时。

面对棘手问题,付旭东却心里有底,他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拆卸、修理、安装、调试……付旭东把平时拆装旧电器的经验派上用场,产品故障得以顺利解决。这一次,大伙对他刮目相看。

一次演习中,航空兵某部一架飞机突然发生目标丢失故障,奇怪的是,回到地面后故障不复现。

“故障不在雷达,很可能出在线路上。”在多次对雷达检测无果后,付旭东提出装上雷达,模拟飞行状态开车检测。

“目标丢失故障,怎么会出自线路问题?”第一次开车,故障仍未显现,一旁的机务人员有些摸不着头脑。

找不到问题决不罢休。付旭东一边测试连接雷达的导线,一边模拟飞机飞行时的震动状态。经过多次试验,故障终于复现,3根信号接触不良的线路被成功锁定。

通常,人们习惯于产品出了问题再找原因,而付旭东总是在想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装备升级换代后,付旭东在工作间隙琢磨起某型雷达天线——该天线体积较大,拆装过程复杂,运输途中极易受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修理周期长不说,还可能影响部队演训任务。

怎么办?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研制天线适配器。没有图纸、没有模型,付旭东只能利用现有简陋条件进行试验攻关。经过近一个月的调试,他成功解决了产品信号误差大、收发机无法正常识别等问题。最终,产品成功通过验证,缩短了某型雷达的维修周期。

付旭东并未就此罢手。因为他认为问题只解决了一半,天线拆装的技术还未熟练掌握。

同事说他“不务正业”,雷达修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跟天线较劲?可付旭东说,雷达是战机的“眼睛”,天线就是“眼睛”里的神经,治病必须要治根。

从厂家要来图纸,付旭东连续几天仔细研究天线的内部结构。他发现拆装的重点在底座,底座的难点在弹簧。吸取了第一次拆卸的失败经验,付旭东多了个心眼,他用相机记录下每一步拆卸过程。弄清楚弹簧的安装方法后,只要有空,他就练习该型天线的拆装,最终熟练掌握了这门拆装技术。

没过多久,这门技术便派上了用场。在一次演习中,一架军机雷达天线弹簧断裂,无法执行原定的任务。部队紧急求援,付旭东被点名前往修理。付旭东连夜赶往部队,高效率完成修理任务。

“多解决一个问题,‘战鹰’安全就多一分保障”。从事雷达修理26年,付旭东自制11套修理检测设备,7项科研项目获得厂级科技成果奖。他像一根“定海神针”,赢得了部队官兵的信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