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游览素称“江南小桂林”的赣西萍乡古镇——东桥,吸引我的不是当地“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峰山、飞瀑成群的翡翠谷、山色秀丽的老虎山和马脑寨,而是界头上榨山下的一尊雕像。
这尊雕像的主人公叫贺竹英。她矗立在家乡风景秀丽的山水间,满脸英气,双手紧握拳头,目光炯炯眺望远方,身后的山上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每当旭日东升,界头村山上山下的竹林里霞光闪耀,染红了溪水,染红了村庄,染红了弯弯曲曲的山路,村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红军,想起贺竹英……
时光倒回至1926年6月,革命的火种传到了地处湘赣咽喉之地的东桥。第二年9月,党组织了当地上万名农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萍西秋收暴动,有效地策应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之后,党在此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游击队长期在此活动,领导群众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红军撤离苏区长征后,湘赣边界的烽火并未熄灭,反而愈燃愈旺。
家住东桥界头村芋叶坡的贺竹英,出身贫苦人家,为人正直、善良,对国民党反动派疾恶如仇,常常为红军游击队带路送情报。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1934年她正式参加了革命,凝聚在了红色的党旗下。
东桥镇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更利于隐藏,是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理想之地。芋叶坡地处大山深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进出,而贺竹英家又住在坡的顶头,不易被敌人发现,有情况也方便撤退。红军便将她家设为秘密联络点,贺竹英也就自然成了红军的接待员和联络员。
一天,山风呼啸,阴雨连绵,红军在她家开完会后,就在后面坡里守野猪的棚里休息。谁知敌人闻讯进山,直奔贺竹英家。他们以收“义仓谷”为名,捉拿红军为实,强行闯进她家进行搜查。贺竹英心急如焚,担心后面坡里休息的红军被他们抓住,跑去通知又来不及了,于是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门口的坪里大喊:“来了兵啊,走哇!”
敌人闻声跟了上来,幸好红军听到她的声音转移了,但遗失的一只套鞋被敌人捡到,再加上敌人发现野猪棚里的被子是热的,于是认定贺竹英私藏红军,且报信让红军逃跑了,当场把她抓了起来。
审讯开始了,敌人以为贺竹英是个妇道人家,又没见过什么世面,肯定好对付。他们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让她说出村里哪些人参加了红军,谁是头目,开过些什么会,说了些什么?贺竹英只回答3个字:“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把贺竹英才半岁的儿子抱来,威胁贺竹英说:“你是要红军,还是要儿子?”
“要红军,也要儿子!”
“要儿子,你就得老实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不知道!”没等敌人提出问题,贺竹英毫不犹豫地说。
敌人暴跳如雷,凶狠地把贺竹英的辫子挽在楼树上,两手也反绑向上,双脚离地,用皮鞭朝她身上一顿猛抽,单衫薄衣的贺竹英全身被抽得青一块,紫一块。
念子切切悲痛生,为母皆有舐犊情。天下哪个母亲不疼儿?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似乎在挖贺竹英的心头肉,可她还是咬紧牙关,没哼一声、未吐半个字,不久就晕了过去。
一桶冷水从头上浇下,贺竹英从痛苦中慢慢清醒过来,残酷的审讯继续进行,且更加惨无人道。
一个刽子手拿来了两把香,将贺竹英的上衣脱下,一把吊在她的背上,一把挂在她的胸前,并威胁说:“如果你还是不说,就叫你要死不得死,要活不得活。”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杀要剐由你们!”贺竹英斩钉截铁地回答。
惨无人道的刽子手点燃了两把大香,每把足有100根。她被烟熏火燎活活折磨了一个多小时,双眼被熏得看不见了,嘴唇干燥开裂,脸上的血迹由红变黑,背上的肉烤焦了,胸前的皮也烤没了……贺竹英仍没有屈服。可敌人还是不肯放过她,灭绝人性的审讯继续升级,他们的审讯方式可以说是丧尽天良、惨无人道,而贺竹英到死都未出卖党和红军的半点秘密,最终被活活折磨而死。
那个夜晚,青山垂泪,溪水呜咽,苍天动容,陡然狂风大作,地动山摇,下起倾盆大雨。村里老人回忆,那晚的风雨十分罕见。
贺竹英牺牲后,她大义凛然的壮举、崇高的革命气节传遍湘赣边界的山山岭岭,激励了红军游击队的革命斗志,配合大部队打了多个胜仗。贺竹英的名字中有竹字,而芋叶坡至上榨山口,生长着成片的竹林,密匝匝的,粗壮挺拔、生命旺盛。村里的乡亲看见竹子,就会想起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竹英,就仿佛看到她当年为红军游击队带路送情报的身影……
历史的风烟逝去,当地政府没有忘记贺竹英,当地乡亲没有遗忘贺竹英,在她曾居住的芋叶坡进口的上榨山下,专门为她塑了尊雕像,建了个忠烈亭,亭子的两边柱子上写着:竹海英姿挺拔赤胆忠魂铸史册,芋叶翠色欲流英烈浩气颂古今。雕像旁的白墙上,有文字和插图将她当年的英雄壮举刻画得栩栩如生。
有人说,雕像是静止的,不会说话,只是让人欣赏的艺术品,可我不这样认为。久久伫立在贺竹英的雕像前,忽觉它似一只火把,熊熊燃烧,为我们驱赶黑暗,迎来充满希望的黎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和未来,映照我们前行的方向;它像一只号角,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