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三江源绿草茵茵、天蓝水清。傍晚,在野外实地调研了一整天的李雨晗准备收工回营地。就在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迅速从远处的山岩间掠过。
这是李雨晗第11次目睹雪豹了。
2017年7月,李雨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长江源头及澜沧江源头周边进行长期的野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研。在去年10月的一天,她曾在当地连续看到7只雪豹。
“雪豹一度被学界称为‘幽灵猫’,不少人曾终其一生都难觅其身影。作为一名生态科研工作者,我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李雨晗说,除雪豹外,2年来她还多次在当地看到棕熊、草原狼等其他野生动物。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位于全国前列,珍稀野生物种众多。科研人员近年来的调研观测数据显示,如今仅长江源头地区就分布有雪豹、金钱豹、猞猁等10余种珍稀食肉兽类,区域物种分布密度高于全球相关各保护地的平均水平。过去7年,科研人员共在这一区域捕捉到超百万张相关影像。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不断压缩,呈现碎片化趋势,一些珍稀物种已在我国不少生态保护地踪迹难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肖凌云说,作为地区重要生态风向标,野生动物特别是大型食肉动物近年来能在长江源地区“兽迹频现”,这足以证明该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得力,是我国目前兽类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丰富的兽类群落背后,是其赖以为生的、数量众多的其他体型较小的野生物种。”长期在长江源头地区进行野外实地调研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项目主任赵翔说,如今在整个长江源区,诸多食草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居于较高水平。
家住可可西里缓冲区的29岁牧民卓玛加,近年来放牧时常能看到在草场上进食的藏野驴、藏原羚、野牦牛等。它们与家畜比邻而居,共享一片草原,对人类的畏惧感很低,已成为当地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卓玛加告诉记者,2016年,他正式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聘任的生态管护员。平日热爱野生动物的他攒工资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2年来已累计拍摄到超1000张相关照片,巡护日志本上记满了与它们相遇时的场景、时间等详情。
其中,最令卓玛加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5月的一次奇遇。那天,卓玛加通过镜头发现一只有孕在身的藏羚羊脱离了队伍,在原地哀嚎、转圈。卓玛加怕母羊葬身狼口,便赶着它向羊群迁徙的方向走去,数小时后终于看到了“大部队”。当时,母羊兴奋地向羊群跑去,到半路却多次停下脚步,回望了好久。卓玛加连连用“才仁罗加”祝福这只母羊,恋恋不舍地离开。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专职副书记,玉树州曲麻莱县委常委、副县长韩建武说,因过牧超载、气候变化等因素,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曾于上世纪末加速退化,区域草场面积与日剧减,部分物种一度踪迹难觅。如今当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种群正迅速恢复,这离不开牧民、科研工作者与政府近年来的共同努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长江源头地区生态地位重要,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流域数亿人的日常生活,与流域相关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为此,长江源区将持续扎实履行源头责任,保护好当地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一切生态资源,努力确保长江源天蓝草绿,一江清水东流不息。
(新华社西宁7月21日电 记者李亚光、黄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