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绿茵烽火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换个身份看世界杯


■本报记者  仇建辉

世界杯结束了,我的世界杯报道任务也快结束了,今天就要收拾行囊,踏上归途。

告别俄罗斯,回首这段世界杯之旅,颇为感慨——当一个球迷,现场看世界杯,或许真的是一场修行。

7月14日深夜22时50分,我在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登上了005号球迷专列。俄罗斯的火车站很有意思,一个城市内根据不同的去向,会分成好几个火车站,然后以目的地来命名。

比如,圣彼得堡专门发往莫斯科方向列车的火车站,就叫莫斯科火车站。而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的呢?则叫列宁格勒车站,列宁格勒是苏联时期圣彼得堡的称呼。

005号专列,是所谓的FIFA球迷专列,就是专门运送球迷往返于各个比赛城市的专列。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单程最快的列车也得4小时一趟。不过,这种票很难买,不提前基本买不上,所以很多球迷选择这趟夕发朝至的专列,到达莫斯科的时间是清晨7时45分,全程长达8小时55分钟。

不同于国内的高铁,俄罗斯的这种火车还是类似于咱们国内的绿皮车。当然,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还不是时间最长的一趟世界杯专列——从莫斯科到索契还有一趟长达42个小时的世界杯专列。

一场比赛结束后,在媒体工作间写完稿子,就出发前往下一站。这也是7月11日世界杯半决赛开赛以后,笔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辗转的一种常态。

两场半决赛之间、季军争夺战和决赛之间,都是连续两天的比赛,又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所以最大的问题不是去圣彼得堡,而是在圣彼得堡看完比赛后如何随着大量球迷再返回莫斯科。

由于这次受命来采访世界杯时间比较晚,在我准备行程时,11日和14日当天从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的航班已经满了。为了赶上15日的决赛,我决定坐火车,这样更保险,出错的概率较小。因为国际足联给的媒体票,必须要在比赛开赛前三个小时去取,我害怕晚了,错过难得的观看决赛的机会。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当我来到车站,我才明白我买的火车票没有铺位,是卧铺火车中的站票。我要在狭窄的过道里站一夜到莫斯科,不仅路上无法写稿,人也休息不好,肯定影响明天决赛后的工作。看着志愿者不断对我英语加比划,我更蒙了。因为我买票的时候,压根不知道还会有站票,这是卧铺车啊,我的心那叫一个凉啊。换句话说,为了能看上决赛,我要在火车上站9个小时。

几经交涉无果后,我只能安慰自己,就算是为了世界杯决赛攒人品,“就当是一场修行”。

其实,当球迷,本来就是一种修行。远征跋涉,异国他乡,去看世界杯重在经历和感受,去享受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体验各种人生际遇——毕竟,现场看球和电视机前看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是球迷生涯至少应该有一次的现场体验。

不过,当我坐在卢日尼基球场,看到一场4比2的巅峰对决之后,我身上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这,或许就是球迷“跋山涉水”的意义所在。当你进入球场听到球迷山呼海啸,你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跟着场上的形势变化挥拳呐喊,你会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困难,都是值得的。

对于球迷来说,修行的另一层意义,或许就是我们会在路上认识来自诸如俄罗斯、爱尔兰、法国、哥伦比亚、墨西哥、印度、泰国等不同国家的人。我们交了一些新朋友,也感受到异国文化的新鲜,还有一种球迷狂欢的气氛。

我们奔波在路上,为比赛欢呼和落泪,为自己喜欢的球队鼓掌和呐喊。或许,现场看世界杯,就是用行动去追寻“诗和远方”,去激发我们自己的潜能和生命的光辉。

不远行,你永远不会看到这种美。

俄罗斯世界杯已落下大幕,我收拾行囊,踏上归程。可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忘记,在卢日尼基人山人海的球场里,我们曾振臂高呼;更不会忘记,在夕阳西下的顿河畔,我静静地思考着未来之路。

世界杯,四年之后再相会。

(本报莫斯科7月16日电)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仇建辉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