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炎炎,野外驻训渐入高潮。前几天,中部战区陆军某炮兵团野外驻训点的战士小张因为皮肤溃烂化脓被后送下山了,说起这次经历,小张心里十分懊恼。
7月的西北草原,绿草如茵,这也为蚊虫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一日晚就寝后,粗心的小张没有把帐篷拉链门拉好,几只蚊子乘虚而入。次日醒后小张发现脖子、手臂上多出了好几个大红疙瘩,瘙痒难忍,于是他便用力抓挠,时间长了多个蚊子叮咬处便出现了皮肤破损、硬化甚至流脓的症状,由于驻训点医疗条件有限,小张被后送下山。
高强度下的野外驻训,很多战友分身乏术,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训练任务上,忽视了自身健康,因而发生像小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健康是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保持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带兵人的细致管理,往往能够有效地为官兵健康保驾护航。
记得第一次参加野外驻训是在军校大二暑期见习期间,我们所在部队的营长对下属官兵的健康管理细致入微,其中一些防病小窍门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8月的渤海湾畔闷热潮湿,刚刚结束大二学期的我们,一路向东辗转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又在军用卡车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来到训练基地时,已是傍晚。
在渤海边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见识了蚊子的凶猛:洗澡的时候,淋浴帐篷里的战士不停地抖动身体,一不留神身上就多了几个大红疙瘩;半夜站哨时,即便天气再热,官兵们也会扎紧袖口、裤腿、领口。
这里的蚊子仿佛“无孔不入”,我们见习的学员可谓“伤痕累累”。
负责管理我们的营长是个驻训“老把式”,从西北大漠到海边滩头再到南方雨林都留下了他驻训的足迹,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病经验和一些常见病的防治小窍门。
针对驻训地特点,晚上营长专门为全营官兵进行了卫生防病教育,重点针对蚊虫叮咬进行了强调。外出扎好裤腿袖口、夜间就寝封闭帐篷门窗……经历了前一晚的“惨痛”教训,这一次的现地教育官兵们听得格外用心。
出于安全管理的考虑,野战帐篷里是禁止点蚊香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渤海边的野地里,生长有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听营长讲,艾草气味芳香,但对蚊虫却是天然的屏障,营长的迷彩服口袋里也总是放一小段艾草茎叶,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见习学员也纷纷效仿。在营长的要求下,傍晚炊事班专门用艾草煮了一大锅水,各个帐篷的战士纷纷用脸盆取了洒在帐篷面和帐篷周围,站哨战士裸露的皮肤上也被涂上了艾草水。效果真是神奇,用上艾草水后,帐篷周围蚊虫果然销声匿迹,官兵们也很少再受蚊虫的困扰。
一个简简单单就地取材的小窍门,解了驻训官兵被蚊虫叮咬的燃眉之急,官兵们对此赞不绝口,隔壁营队的官兵们也纷纷效仿。
除了凶猛的蚊子,渤海滩头也是出了名的闷热潮湿,驻训地经常是热浪滚滚。我们见习所在的部队为防空导弹营,训练时官兵们要长时间待在狭小密闭的导弹发射舱中,对身体考验极大,患高温病的风险也大幅增加。
如何为官兵降温?营长采取了一个贴近实战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阵地的周围到处都是芦苇荡,官兵们将割来的芦苇,均匀地覆盖到遮盖帐篷、车辆的伪装网上去,既起到了良好的伪装效果,又有不错的抵御高温的效果。
闲暇时间我喜欢与身边的班长们交流了解部队情况,在这过程中我得知,驻训期间,导弹营训练计划安排有一个惯例,高强度的训练一般都安排在上午10时之前、下午4时以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阳光最强烈,发生晒伤的可能性是其他时间的几倍,一般安排车内的专业训练。此外,他们还安排炊事班供应足量的茶水和绿豆汤……一系列措施让官兵感到暖心的同时,又实实在在地为官兵健康提供了保护。
现在野外驻训的时间通常不少于4个月,时间长、强度大,带兵人要更加注重结合驻训地特点,加强对官兵健康的管理,让官兵健康地度过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战斗力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