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军事对抗最像体育竞赛,彼此都争时间抢速度,都想比对方率先到达胜利的终点。但体育竞赛又最不像军事对抗,它是在同一赛场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按固定的规则进行。体育比赛体现公平竞争,而战争却从来没有公平可言。
战争,被克劳塞维茨称为“世上甚为惨烈的暴力行为”。它的残酷性就在于,一方的机会,就是另一方的灾难;一方的攻取,就是另一方的失守;一方的胜利,就是另一方的惨败。而二者之间的距离,往往不是冠亚之分,而是生死之别。因而在激烈对抗的战争舞台上,敌对双方无所不用其极,无不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不欲将敌手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在战争中期望与对手来一场公平对决,那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到头来必至于一败涂地。
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恐怕是历史上打仗最讲公平的一位。某日,宋军与楚军在泓水河上打仗,楚军半渡,他不让打;没摆好阵势,他不让打;非等楚军上岸摆好阵势再打不可。可是,他最终只能干等着挨打,自己身受重伤,沦为笑柄。还有一个二战时发生在北非战场上的著名战例,当时德军被英军坦克集群完全压制。情急之下,隆美尔命令用88毫米高炮平射对付坦克,从而转败为胜。事后,一位英军少校愤慨地说:“这太不公平了,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在这位少校看来,打仗只有“兵对兵、将对将”才算对等公平。可他忘了,战争只有胜败,没有规则,谁也没有规定不能用高射炮打坦克。
真正的对抗,从来都是刺刀见红;真正的对手,从来不讲情面。这种场景,不光体现在战场上。作为战争的预演和排练,平时的“红”“蓝”军对抗演习更应如此。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就有这样一支心狠手辣的“蓝军第一旅”:他们处处跟对手拧着干,成心给对手找麻烦,变着法儿让对手不痛快。在他们看来,不论什么招数,能把“红军”拉下马的都是好招;不论什么规则,能让“红军”想不到的就是准则。于是,一场场对抗演习下来,“红”败“蓝”胜成了朱日和一抹亮丽的风景。
然而,对于这种结果,有人很不服气,觉得规则对“红军”太不公平。比如,每次演习,都是“蓝”守“红”攻,“蓝军”已率先占领了有利地形,而“红军”远道而来,又不准提前观察地形,显然不公平。“蓝军”在朱日和练了很久,而“红军”是打第一仗,同样不公平。还有,“蓝军”与训练基地是一家,总导演、“红”“蓝”双方的导调组组长都是基地领导,他们不回避就是不公平。
此等不公平,如果从竞技的角度来评判,的确不合理。而这一切站在战场上来思考,那就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未来战争何时打、在哪打、怎么打,至少50%不由我们说了算。有时候你准备好了人家不一定打,你准备不好对方就可能打上门了,仓促上阵、边打边准备更是常态;有时可能在熟悉的地方打,也有可能在陌生的地域打,而“客场”作战更能考验我们的适应力、战斗力。如果因为对手对我们不公平,我们就不打了,或者因为吃了败仗,就抱怨对手对我们不公平,显然是行不通的。
“不公平也可以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别无选择,只能更加努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几乎每一场战争,对我们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然而,正因为这不公平,才更显示出我军将士的不平凡。无论是演习场还是战场,面对作战对手设置的种种不公平,只要用科学的态度正视这种不公平,用加倍的努力打破这种不公平,用灵活的战术颠覆这种不公平,将来才可能成为强者、成为胜者。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