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旗永不褪色

——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纪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李大勇 康 克

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他们从三湾走来,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91年的征战史写满辉煌:黄洋界上书写传奇、警卫遵义会议彰显忠诚、“百战百胜”屡建奇功……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华山之阴、渭水之南,走进去年从中原移防关中的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不禁感慨良多——

近年来,连队圆满完成维和、中外联演、非战争军事行动等重大任务数十次,先后7次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央军委授予“党支部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官兵们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本色从没改变,连队党支部战斗堡垒始终坚不可摧,为全军部队树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红色传统薪火相传的奥秘在哪里

——今天我以连队为荣,明天连队以我为荣

“这里太累了,我要离开‘红一连’!”

入伍刚3个月,新兵张宪民就迫不及待要离开连队。在他看来,“红一连”训练特别苦,管理非常严,在“红一连”当兵实在累。

机会终于来了。旅里其他单位来“红一连”挑人,看中了张宪民。连队征求张宪民的意见,他高兴得差点没跳起来。

离开“红一连”几个月后,张宪民去了士官学校学习。“请大家自我介绍一下。”第一次上课前,教员让每名战士上台介绍自己和所在连队。看着台上战友们自豪地讲述各自连队的历史,张宪民有些羡慕,可自己该怎么介绍呢?张宪民内心有些纠结。

“我来自秋收起义‘红一连’,这是我军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连队……”轮到张宪民上场了,他把自己记忆里的“红一连”历史讲了出来。台下的战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张宪民心里自豪极了。

“走下讲台,忽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感到自己像偷了‘红一连’什么东西一样。”张宪民告诉记者,“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随后,我从网上搜集来许多资料,学习了解‘红一连’的历史。”不学不知道,越学越心跳,最后他竟动了回“红一连”的念头。去年6月,借部队人员分流的机会,张宪民主动申请回到了“红一连”。

回到连队的张宪民格外珍惜机会,抓紧时间刻苦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年底,他被评为优秀士兵。

今天我以连队为荣,明天连队以我为荣。“连队厚重的历史传统,正是官兵爱党信党、忠诚于党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指导员王玉光说,“红一连”不仅有辉煌的历史、卓著的战功,更有一茬茬官兵始终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今天的故事、明天的连史。

去年,由于调整改革后机关副团职岗位少,组织决定让曾任“红一连”第51任指导员的团政治处主任蔡伟,到一个驻地离机关较远的营任教导员。

无独有偶,曾任“红一连”第42任连长的副团长李堂林也接到分流调整命令,将要离开老部队。到新单位报到前的那天晚上,李堂林约蔡伟来到“红一连”连史馆。两人在一面面锦旗、一件件文物前,流连驻足、互诉心声。红色传统唤醒初心,两人约定:无论干什么,都不能给“红一连”丢人!

第二天,李堂林赶赴千里之外的某省军区部队任职;几天后,蔡伟走上营教导员岗位。

钢铁堡垒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始终坚持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指导员王玉光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到“红一连”任职不久参加的一次组织生活会。

2015年2月,王玉光被上级任命为“红一连”指导员。当时,“红一连”有29名党员正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连里剩下的大部分是新兵,班长全是刚转士官的下士。当年5月,副连长范海涛、排长杨俊锰参加比武集训,司务长杨振清休假,连队就剩下两名支委。

由于骨干任职时间、兵员服役时间都很短,连队训练成绩一度不理想。王玉光心里很着急。那段时间,虽然天气炎热,但王玉光坚持带着全连加班加点训练,有时夜间实弹射击练到凌晨时分。

一天晚上,营里组织夜间实弹射击模拟考核,连队及格率较低。考核归来,王玉光越想心里越急。这天夜里,他连续拉了3次紧急集合。

第二天上午,两名老党员找到王玉光说:连队支委在位少,建议开个党员大会。

“主官的情绪就是连队的情绪,王玉光同志在工作中表现过于急躁,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党员大会上,老党员陈春雷首先发言。接下来,几名党员依次发言批评王玉光。虽然被批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但王玉光听出了大家一心为连队的真诚,诚恳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建议。

几个月后,连队训练水平逐渐提高,自信与笑容又回到官兵脸上。

“在‘红一连’,党员的问题群众敢讲,支委的问题党员敢点,书记的问题支委敢批。”一连所在旅政委段杰辉告诉记者,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雷打不动,正是“红一连”党支部的最大优势,也是“红一连”党支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2016年2月,五班班长杨意在一次对抗比武考核中右脚踝骨折。治疗出院后,杨意回到连队静卧养伤。一次,杨意所在党小组开会,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大家没有通知他参会。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会议。门打开,杨意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一份思想汇报站在门外。

“你们开会不叫我,难道我不是党员吗?”杨意有些生气地问。党小组长陈林生连忙向他解释:“大家考虑到你有伤在身,行动不便,都同意你可以不参加今天的党小组会。”

党小组会上,大家一致提议:以后到杨意的病床前开党小组会,直到杨意彻底康复。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严格组织生活,让“红一连”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一名外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红一连”后发出感慨:中国军队的基层连队,有一个叫做“党支部”的组织,在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危险面前为什么能挺身而出

——只有被评为优秀党员,才有冲锋在前的“特权”

2016年9月的一天,“红一连”接到紧急通知,驻地连日降雨发生山洪。连队立即挑选20名党员前往救援。救援现场有一处房屋被洪水围困,摇摇欲坠,里边还有人。

“党员突击队,跟我上!”听到指导员王玉光一声号令,排长胡贯蕾自告奋勇站起来,可指导员王玉光却一把拦住他说:“任务很危险,优秀党员才能上,是连里的老规矩!”

看着6名党员冲锋远去的身影,在大学期间就已入党的胡贯蕾呆呆地伫立在雨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评上优秀共产党员!

“红一连”每月评选6名优秀共产党员,是一个延续了几十年的老传统。1927年,毛主席亲自在“红一连”发展6名党员,并建立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党员们都知道,什么时候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什么时候才有冲锋在前的“特权”。

之后的一次组织生活会上,胡贯蕾精心准备,侃侃而谈。然而,中士赵耀批评他:“虽然你的训练基础好,但很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9月底评选优秀共产党员,胡贯蕾无缘入围。

接下来的日子,胡贯蕾在训练中表现得更加刻苦,期待着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然而,一次对照检查会上,上士朱连杰提醒他:“你只是表面上积极,背后常叫苦叫累,说明你思想上还不过关。”

10月底,胡贯蕾第二次与优秀党员擦肩而过。两次落选,让胡贯蕾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红一连”,党员不仅要提高能力,更要提纯思想。

从那以后,胡贯蕾沉下心来,不仅认真工作训练,每次党团时间都主动剖析党性,和大家一起学强军思想、干强军事业、当强军标兵。11月底,他终于如愿以偿,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委一根梁。胡贯蕾告诉记者,在“红一连”,每名支委都能熟练操作3种以上连属武器,手持两个以上专业的等级证书,军事训练成绩在全旅名列前茅……去年9月,在旅里组织的首届“军魂杯”比赛中,“红一连”支委成员夺得4个单项第一。

“红菜盘”的故事为何屡听不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官兵一致的底色永不改变

2017年底,寒冬雪夜里支委的“抱团”举动,让战士们再一次品味到官兵一致、生死与共的含义。

那天,驻地一座工厂厂房被暴雪压塌,连队奉命迅速前往实施救援。指导员王玉光带领大家在雪中奋战了近5个小时,才把厂房物资转移完毕。当晚,就在大家准备在野外过夜时,才发现少一顶棉帐篷。大家互相推让,谁都不肯进棉帐篷休息。这时王玉光大声喊道:“支委留下开会,其余人进棉帐篷休息!”

第二天早晨,大家从帐篷中出来才发现,党支部一班人“抱团”挤在一顶单兵帐篷里睡了一夜……

谈到官兵一致,“红一连”的官兵都会讲起红菜盘的故事。1935年5月11日,毛主席来到“红一连”与官兵交谈,到了吃饭时才发现连队只有一个老南瓜。他告诉大家:“南瓜就很好,我今天就在你们这里打个牙祭,管饱就行!”。开饭时,炊事班长用在井冈山打土豪时缴获的一个红色搪瓷盘给毛主席端上一盘煮南瓜。从此,毛主席用过的红菜盘被保存下来,成为官兵学习优良传统的传家宝。

现在,分餐盘取代了菜盘,可是红菜盘的故事却让官兵屡听不厌。每年9月29日是连庆日,官兵都会吃上一顿不同寻常的早饭:一碗高粱米、一盘南瓜饭、一碟苦野菜。“红一连”的官兵都深得其中味道,始终记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

2017年7月,“红一连”即将移防到新营区。先遣队到达新营区后发现,有的营房空间大,配备有卫生间和热水器;有的房间小,还没有卫生间和热水器。

“好房间让战士们先住,剩下的房间再分配给连部。”连队两名主官意见一致,“把困难留给干部,把方便留给战士。”

最后,连长、指导员和两名战士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配有两张高低床、3个铁皮柜,空间拥挤。而战士宿舍整洁干净、宽敞明亮,洗衣机、卫生间、洗漱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风气连着部队士气。这一切,“红一连”的官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化作干事创业、战场拼杀的精气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