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难舍这份军旅情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20余名在编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纪实


■庞庆云 本报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编者按 今年是全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共有20余名现役干部主动申请转改。他们平均年龄32.7岁,多为硕士以上学历,大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们坚定强军信念,积极投身改革,热爱本职工作,主动申请转改,体现了对部队的深沉眷恋和对国防事业的执着热爱。

“90后”川娃子的初心

卢志聪,是一个性格直爽率真的典型川娃子,也是一个阳光开朗的“90后”大男孩,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从军。谈起原因,他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考上四川大学,亲眼看到军人如何舍身奉献、如何拼命救人,我愿意到部队尽忠报国,这也是我的初心。”

卢志聪是某研究所一名工程师,从事技术研究工作。入伍以来,他一直跟踪前沿技术发展,在科研攻关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短短两年,他就成为某课题研究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技术研发,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表现突出,他多次获得单位表彰奖励。

得知卢志聪这次主动提出转改文职人员,有人说以他的技术到地方可以挣更多的钱。他却认为,“生活不只是物质享受,还应该有事业和远方”。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就是想留下来。经历了汶川地震,我就是冲着部队来的。”他舍不得科研工作,舍不得一起拼搏的战友深情,更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初心。

研究所领导动情地说:“卢志聪的初心,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转改人员的初心。当部队需要他们留下的时候,他们没有犹豫、没有迟疑。选择留下,就是选择奋斗,我们必须为他们点赞!”现在,卢志聪正和他的团队埋头苦干,他说:“别人在核心技术上‘卡我们的脖子’,可我们中国人就是不缺志气,就是能经受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为了强军事业雄起,为了核心技术雄起,我们一定要好好干,研发出我们自己的高性能装备。”

博士教员的人生抉择

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跟杨永飞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一路头顶光环却很谦虚、低调、腼腆的人。

身为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物理教研室讲师,入职以来,杨永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2017年主动申请担任200余名士官学员的课程教学任务,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一丝不苟、因材施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这里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拼劲。这里各方面都很棒,是干事业的好地方、好平台。”谈吐间,杨永飞显得有点兴奋。

“孩子刚满3个月,父母和爱人在武汉看孩子,他们都很理解支持我的选择。”说到家庭,杨永飞十分开心,“选择转改,一样能干出精彩。况且,军队改革后,院校教员多编为文职人员,政策有优惠,我觉得早改比晚改好。”这两年,杨永飞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并于2017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科学研究。

据校领导介绍,2018年是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初年,涉及广大教员切身利益的转改文职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强烈关注。正当一些人徘徊迷茫的时候,杨永飞没有过多的犹豫和彷徨,主动提出转改文职人员,他说:“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和追求。”

放不下心爱的母校

“他肯定放不下!”采访中,信息工程大学参谋李小鹏的同事说,“他从1997年就到了这里,20多年了,大学看着他成长进步,他看着大学不断发展壮大,你说他能放得下自己心爱的母校吗?”

李小鹏1997年通过高考来到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系参谋、学员队副教导员、教研室助教、训练部教务处参谋,2005年和2014年因工作突出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信息工程大学也完成了调整组建,李小鹏被确定为首批校机关干部落编人选,随后正式任命到教务处做教学组组长工作。年初,他所在的教务处分到1名退役指标,李小鹏举了手。

“既然大家都犹豫,我就带个头吧。”李小鹏直爽地说,“说实在的,谁也舍不得脱下这身军装,但母校让我更加难以放下。组织培养我这么多年,我知足了。这次学校调整改革,转改文职人员的任务比较重,我选择转改,也许能带动一些人一起转改。”李小鹏主动申请转改,在全校上下引起不小轰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我和爱人都在信息工程大学工作,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熟悉的同事,工资待遇不少,我觉得挺好的。”李小鹏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