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宝,发给你的那些微信都看了吗?”此“颖宝”非某当红影星,吾家小女是也。
女儿今年上初二,功课任务重,放学回家吃完饭把门一关就是写作业,想跟她多说一句话都难。平日里,我和她妈妈经常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一些励志文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一些有益知识和人生启示。
“没看。”
“为什么呢?那些文章挺好的啊!”
“不喜欢看‘鸡汤文章’,太腻人了!”
女儿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进入青春期,她有了些逆反心理。
“跟你说个跟鸡汤有关的事吧。”我对女儿说,“爸爸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吃鸡,可每次放假回到乡下,你奶奶总要熬一大锅鸡汤,一天三顿地让我喝汤吃肉。说我在外读书辛苦了,得好好补补。那会儿啊,感觉腻腻的鸡汤简直比中药还难以下咽。可慢慢地,我的口味变了。以前一想起来就反胃的鸡汤,现在闻着就觉得香。所以,人的喜好是会变的。”
“这个鸡汤故事不错。”女儿笑着说。“可惜,爸爸再也喝不上奶奶做的鸡汤了。”我笑不出来,有些伤感地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母亲离开人世已经一年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物资匮乏。没啥挣钱的门路,养鸡、养猪、种地就是每家每户重要的收入来源。乡邻们别说吃鸡,就连鸡蛋也舍不得吃,一枚一枚攒下来,卖给供销合作社换油盐吃。
尽管平时没多少好东西可吃,但我自小对吃鸡一直“不感冒”,何况是一整只鸡炖一大锅汤。我知道,我不在家的时候,家里是绝对舍不得杀鸡的。即便跟母亲说过多次“我不喜欢吃,别再做了”,可每次回家,餐桌上总会有只做好的鸡。有几次,我故意剩下好多鸡肉,想着如此一来,最怕浪费的母亲一定会自己把它吃了。结果,一连好几天,我的饭都会变成鸡丝炒面、鸡丝炒饼、鸡丝烩馒头……总之,不看着我把鸡全吃下去,母亲决不罢休。
入伍后,我离家更远了,也就彻底逃脱了鸡的“魔爪”。可不知从何时起,我却越来越惦念母亲炖的鸡汤。那满碗的鸡汤黄灿灿、香喷喷,鸡肉咬一口肉嫩汁浓,哪里像城里有些馆子的鸡汤清汤寡水,吃起来索然无味!我曾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的这一变化,这让她特别高兴。
可惜天不遂人愿。日子好过了,母亲却因操劳过度,不幸罹患了重症。大妹告诉我,住院的时候,左邻右舍送了不少活鸡给母亲,让她补身子,可她都舍不得吃,非得养着,说等我回来好炖给我吃。可等我回来,母亲早已没了下床的力气。
母亲去世后,我渐渐爱上了读“鸡汤文章”。在我看来,鸡汤醇厚浓香,养人身体;“鸡汤文章”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养人心灵。
如今,发给女儿的“鸡汤”,她也慢慢开始喜欢看了,有时还与我交流看法。女儿看到什么好文章,也会在第一时间转发给我。看着她的配文:“老爸,喝‘鸡汤’啦!”我满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