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如今,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在全军已蔚然成风。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提到科技创新,许多人就只会想到专家、大师,而忽略那些同样为科研创新发光发热的基层“小字辈”。诚然,专家、大师往往有着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术,确实能攻破一些别人不能解决的科研难题,但有更多的事例证明,科技创新绝不只是专家、大师们的“专利”。
翻开人类科学史,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都是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但在创立这些伟大理论的年代,他们也并不都是当时的知名大师。
农民发明家王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研发出“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但直到近20年后,经过多名院士的联合推荐,他才最终登上国家领奖台,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发明家,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依然取得了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征程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势在必行。要想研制出服务打赢的创新成果,首先要做好了解基层、通晓一线这门功课。必须熟知部队建设的基本情况、洞悉制约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瓶颈短板、把握影响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这样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未来战场。相反,即便是专家、大师,一旦脱离了部队实际和实战需求,其创新成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不仅基层一线不欢迎,更经不起实战的检验。
基层一线官兵位于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是军事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参与者。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都要由官兵操作,而往往在使用装备的过程中,创新的“金点子”就会应运而生。由于更了解装备特性、战场所需,基层官兵的小发明、小成果虽然并不“高大上”,却能直指部队战斗力建设所需,在实战中发挥大作用。
基层一线是创新富矿。部队各级应主动作为,积极激励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指定技术骨干全程指导,让一线官兵“创新有方向、创造有帮带”。同时,应不断完善奖励措施,建立容错机制,对遇到挫折的官兵提供帮助支持,解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鼓励官兵勇于创新、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