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强军路上的“沉默长跑”

——记军委联合参谋部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


■本报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陈 红

86岁高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一级、获10余项国防发明专利……对于一名记者来说,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总会很兴奋,因为他们从来不缺故事。

军委联合参谋部某研究所研究员吴慰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当记者与他面对面时,才意识到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这个涉及秘密”“那个不能说”“你的问题不便回答”……整整3个小时,吴老多次一句接着一句带有歉意地婉拒。

在有限的公开资料里,吴慰祖开辟了我国精细化工军事应用新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学科;他先后主持近30个国家和军队重点项目科研攻关,取得4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0余项,产生重大军事效益。

常言人生如书,但吴老这本书的精彩却无法示人。由于所从事工作保密性极高,吴慰祖很少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

吴慰祖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北京大学就读。1953年毕业后,他怀着知识报国的初心携笔从戎,进入我军科研院所工作。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他却一坐就是65年。

这是一场“沉默长跑”。当时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国内无人涉足、工作环境条件一穷二白、技术资料储备一无所有,而且无人辅导、无处进修、无法对外咨询,按吴慰祖自己的话说,“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摸索、自己干”。

没过多久,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就不够用了,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心急如焚的吴慰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怎么办?他如饥似渴地到医学院旁听,到原子能研究所见学,试图从别的专业学科汲取知识养分。

“凡是创新领域,总要拓荒者刨下第一锄,后来人才能接续耕种。”吴慰祖回忆当年的自己,经常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足以让一般人感到绝望,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前行,因为“走着走着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瞬间让他干劲十足。

吴慰祖说,每当一项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每当一项科研成果投入使用,他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很有成就感,但又不便与人分享,只能一个人暗自高兴、独自享受。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吴慰祖挚爱的诗句,他说这很能代表他的心境:科研成果不能写成论文发表,有的不便参与评奖,无法得到学术界认同,属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这是吴慰祖的名利观,也是他的荣誉观。在吴老眼里,参军入伍就应该为国防事业作贡献,而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他经常告诫研究所里年轻的后辈:既然选择了奉献的职业,就不要过多纠结个人得失。

吴老的一生,经历多次体制编制调整,数易岗位。那年他刚当上副所长,就赶上几个单位合并。他被组织申报为研究所政委,却因为精简机构、编制调整,研究所不设政委岗位,又被撤了下来。吴慰祖心里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反而觉得很释然,因为他可以在他钟爱的研究员岗位上,心无旁骛地干下去,继续收获那种特有的幸福。

如今的吴慰祖,仍然坚持奋战在工作一线。吴老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都来上班,有时一个月要出差三四次,因为手上还有3个项目没完成。

86岁的吴慰祖,还和他年轻时一样风风火火、马不停蹄。

左上图:吴慰祖近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