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文化产业点亮美好生活


■潘建伟 姚硕贤

建大西安文化特区,打造“最中国IP”等文化旅游产业……这几年,千年古都西安的文化生产力,以裂变的方式释放巨大能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气象。统计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西安市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翻了一番,文化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达139.12%。

西安打“文化牌”带动发展新气象,仅是我国文化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增速提高了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此外,文化及相关行业产业收入均实现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对文化产业发展也提出全新定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发展新课题——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解开了这个“结”。五年多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接近GDP增速的两倍。这表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战狼2》等优秀国产影片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上新舞台,《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热播,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民族自治县等逐步实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边疆贫困地区乡镇基层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提挡升级……一件件优秀的文化产品,一个个生动的产业故事,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生动例证。

近些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供给侧发力,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尤其是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动漫、游戏等文化形态或媒介逐渐融合,正在形成宽泛的文化产业,产生衍生价值。

事实上,文化产业像空气和水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上海打造“文化上海云”,让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数据;青岛、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连、青岛、泉州、惠州等地发行“文化惠民卡”,将优惠文化产品打包,给群众自主选择权……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无形的文化正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翅膀,为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领人们开启美好生活新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