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太重要了!”习主席的一句感慨,既是对士官队伍地位作用的高度评价,也是强军兴军的时代要求。
士官究竟有多重要?
看看这些比例: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占到士兵总数的“半壁江山”,建制班班长、武器装备重要操作岗位和各专业组训骨干基本上都由士官担任。可以说,士官作为基本战斗单元中的中坚力量,已成为生成、储备和提高战斗力的主体,成为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石。
听听这些评价:基层军官的“左膀右臂”,干部管理的“参谋助手”,连接官兵的“纽带桥梁”;铁马的“驭手”,战舰的“龙骨”,为战鹰“体检”,替导弹“把脉”;于单位建设堪比“承重之墙”,于强军伟业犹如“四梁八柱”……字字连强军,句句系打赢。
“士官队伍是部队中非常基础的骨干力量。”有的是“兵专家”,有的是“武教头”,有的是“业务通”,有的是“掌门人”……士官“官”不大,责任很重大;地位不起眼,作用很耀眼。正如一位合成营营长的形象说法:“虽说士官军衔没有‘杠’和‘星’,但‘双枪’也是亮晶晶。”
部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中坚在士官。尤其是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改革强军逐步深化,士官长、士官参谋、士官支委等一批“士官+”的新生事物相继出现,士官队伍的职责使命、发展空间和地位作用都在发生历史性嬗变,“铁打的营盘”正在精心打造着“铆钉的兵”。
如今,走进训练场,参与指挥编组作业、标绘营连作战决心图、操作电子沙盘、分析判断敌情……这些以往分队军官演练指挥的课目,已成为指挥士官的必修课。毫不夸张地讲,士官队伍正成为影响一支军队兴衰、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
“军人的主要任务从来就是对未来战争进行全面准备。”士官作为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和关键节点,数量庞大、岗位众多、作用明显,无疑是下一场战争的主角。有专家说,未来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士官的战争”。
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多重则乱,行动命令可以直接下达到战场末端甚至单兵。很多情况下,战场上唱主角的不再是成建制的旅团,而是连排甚至是班一级的小分队。
纵观近年来世界发生的几场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到叙利亚战场,连、排、班小分队乃至单兵的作用空前凸显,一大批集指挥、战术、技术、特战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末端指挥员”——高素质士官在战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决定战斗行动的成败。
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的电影《红海行动》,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一个“缩小版”。精干的队伍,精良的装备,精湛的技艺,精确的打击,精妙的配合……这些几乎无所不能的“战狼”,用出神入化的行动证明,信息化战场正在呼唤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技能型士官。
人才准备是最艰巨的准备。从目前我军士官队伍的现状来看,个别单位和领导思想观念跟不上,建设思路不清晰,工作指导不到位。有的仍用“志愿兵”思维看待“士官+”,放着“宝贝”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有的拿着“金刚钻”当“烧火棍”,甚至“用大炮打蚊子”,等等。
同时,由于受“咋干都是一个兵”的心理定位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及“初级忧晋级,中级忧转业,大龄忧婚期,已婚忧团圆”等实际问题牵绊,致使一些士官工作状态不振、精武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士官队伍稳定,给战斗力建设带来波动。
没有高素质的士官,就没有高素质的军队。过去我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是“兵熊也会熊一窝”。如果士官队伍的“大师傅”“领头雁”“顶梁柱”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必将降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速度,迟滞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进程。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决胜“明天的战争”,先要打赢“士官的战争”。激发强军中的“士官力量”,就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机制,促进能力升级,拓宽发展空间,激活内生动力,真正让“当打之年”的士官成为“将军手中的利剑”,扛起打赢重担,制胜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