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保障营,如何保障打得赢

——火箭军某导弹旅提升新质保障力量效能新闻调查


■本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宋开国 通讯员 崔石磊

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

合编:机关的“腿”没了,战场制胜的“手”多了

“现在让我指挥,绝不会再失手。”火箭军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综合防护连连长王亚垒,对之前的一次演练败北耿耿于怀。

学步兵指挥专业的他,毕业后一直在该旅警卫伪装连工作,之前多次在重大演训任务中负责警戒工作,从未失手。

那次,红蓝对抗,旅指挥所转移开设。一到现地,王亚垒不禁挠头:地形复杂,警戒力量以现有兵力肯定不够。他立刻协调附近的通信、汽车分队增援。

午夜时分,蓝方从东侧发动进攻。这在王亚垒的预料之中,严密封控之下防线稳固。谁知,蓝方声东击西,从警戒能力较薄弱的协防交界区域突了进去,指挥所“遭袭”。

演练复盘,王亚垒在深刻检讨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警戒编配不合理的看法:战场态势一变,保障力量就捉襟见肘,人员临时混合编组,平时也缺少合练。

对于过去保障中的种种“遗憾”,综合保障营勤务连连长高欣也感同身受。以前,勤务分队自身没有运力保障,部队进驻演训场前,一般都是连队向机关提报需求,机关再指挥汽车连保障。进场后,运输车归建,平常临时使用还需逐级审批。

一次演练接近尾声,勤务连突然接到命令:将部分物资提前转移。计划打乱,麻烦来了。在机关与汽车连之间来回协调,时间耽误了,物资未能按时完成转移……

对于以前保障力量编配的各种无奈,作战保障营营长洪溶骏看得很透:各保障要素分属机关各部门管理指挥,被称为“机关的腿”,比如测地、气象归侦察科管,运输归后勤部门管,修理归装备部门管……各部门虽有相应保障预案,但一遇突发情况,跨单位、跨部门来回协调往往耗费时间、贻误战机。

那次,该旅千里机动赴某训练基地与专业蓝军进行实兵对抗。为解决这一保障短板,旅党委认真研究后决定:首次编组保障群参加演练,将修理营、勤务连、卫生队、汽车连、勤务营等十余个保障要素全部合在一起,实行统一调配指挥。

战幕拉开。作为“秘密武器”,保障群悄然部署于密林深处。不管战场态势如何转换,在旅指挥所统一指挥下,统筹分配保障资源快捷高效,作战分队呼唤保障力量支援得心应手。

“尽管是临时编组,但比起之前需要保障力量却迟迟不见其踪影的无奈,这是根本性的变化。”曾担任过保障群长的通信营教导员吴秀伟感慨。

2017年上半年,随着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推进,导弹旅作战保障营、综合保障营正式组建,着眼战场保障需求对保障编制进行整合优化,尽管机关的“腿”没了,但战场制胜的“手”多了。

“从分散到集中,人员编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做‘加法’。”综合保障营教导员胡桂和感慨,按新编制第一次点名时,看着眼前的几百号人,他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

从似曾相识到心心相印——

合心:激发“本领恐慌”,学会“同频共振”

“无时不备!无往不胜!”

转隶后第一天,综合保障营综合防护连排长陈忠集合时,习惯性喊起老连队的口号。当他发现大家呼喊的都是新营队的口号时,曾是该旅电子对抗营排长的他顿时意识到,“昨天”已结束,迎接他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放眼全连,陈忠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以前大都是一楼之隔的战友,大家不过是从营院这头搬到另一头。陌生的是,虽似曾相识,整合在一起才发现,彼此专业上“隔行如隔山”。

指导员崔腾飞介绍,新成立的连队由电抗分队和警卫分队组成,前者老士官多、装备多,后者年轻人多、装备少,两个分队训练、管理、作战模式都不同。

“综合防护、综合防护……”究竟什么叫“综合”?各要素为什么要在一起战斗?不久,官兵们在连队名字中找到共同答案。连长王亚垒一语中的:无论技防还是人防,都同属防护,如今两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是要做的第一道功课。

旅作训科参谋徐佳,成为该旅综合保障营首任营长。几个月来,带领大家出色完成几次大的保障任务,但他依然感到如履薄冰:营由多个保障要素组成,涉及10余个专业,如何同心协力锻造能打胜仗的保障“铁拳”,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处岗位不一样,整编后大家对“合”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合心”二字,是大家共同的追求目标。

前段时间,综合保障营教导员葛唱恨不得有分身术。从电子对抗营教导员到作战保障营教导员,再到综合保障营教导员,改革落编中,他历经多个岗位调整,且一上任便接到部队赴高原执行任务的命令。

“大家来自不同单位,此时干部骨干的带头示范,对提高凝聚力特别重要。”他一有空便虚心向老士官请教,从基本的专业知识、装备操作、战技术性能运用练起,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能力再造!”综合保障营副营长韩成来到新单位,对自己的短板看得很清楚,要适应指挥要素和综合保障带来的新变化,现在不带头补课学习,感觉自己这个位子都坐不住。

合心,从相互学习开始。在能力重塑中,从营长、教导员到普通一兵,大家的心在学习中很快融到一起:连队间的壁垒逐渐打破,立起了“一盘棋”的大保障理念;专业间的界限打破了,交叉学习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训战中的隔阂打破了,全程合训彼此默契度越来越高,带动了保障能力提升。

2017年8月,该旅赴西北执行演习发射任务。一次,保障群应急抢修组接到命令:一辆运水车无法启动,迅速前出进行修理。综合保障营修理连三级军士长江合胜带着战友闻令出动,车刚开出营门,却被营长叫了回来,原来运水车驾驶员自己已把车修好了。

这事让江合胜很欣慰。因为在营队成立之初,他所在的新调整的修理连,专业被打乱了,不再区分特装和通装,实行互学统修,修理的学驾驶,驾驶的学修理。江合胜还作为专业教练员,组织修理分队集训,官兵都具备了排障能力,半数以上取得了驾驶证。

正在修订防护和警戒混编方案的连长王亚垒高兴地说,像这种合心合意的新变化今后还会更多。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行动——

合力:打一仗进一步,“幸福的烦恼”多起来

去年年终考核成绩通报下来,营长洪溶骏喜中有忧。喜的是,官兵个人、单个课目的成绩,与以往相比都有提升。忧的是,全营综合绩效因单位新组建难以对比,同类别单位因武器型号、职能任务不同,也难以拿来比较。

“我这算是幸福的烦恼吧,全新保障模式需要全新的考核标准来评估。”作为作战保障营首任营长,洪溶骏的担心不无道理。

该营现在既要直接配属发射分队伴随保障,还要随时前出进行机动支援保障。仗一开打,战场处处都有保障营的人,战场保障需求如何第一时间获取,前出力量保障进程、特情处理等如何动态掌握……作为营指挥员,他感觉有点难以掌控。

对此,该旅领导很乐观:加强作战问题研究,仗怎么打,保障就怎么练。他们认为,现代战争没有固有式样,不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制胜机理,保障训练、保障作战,都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围绕胜战练保障,说起来不难,真正做到不容易。两个保障营组建以来,官兵逐渐认识到,改革将保障要素进行了集成、组合和优化,但并不意味着能力就会随之提升,真正融入作战体系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

不久前,该旅将各保障群链入一体化指挥平台,进行了一次保障对抗演练。置身复杂电磁环境下,荧屏闪烁间,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融为一体,保障指控与行动交互联动、有序进行,保障指挥从“语音流”向“信息链”转变,实现对分散机动作战单元实施精确保障,初步尝到体系合成的甜头。

旅保障部战勤计划科科长徐再清对记者说,发射单元遭袭,人员伤亡装备受损,这类需要联合处置的特情,以往需要参谋分别联系卫生要素救护、修理要素抢修、作战要素启用备份方案,现在一键命令下达,一个综合处置分队就可将问题很快解决,这就是体系融合形成的高效保障力、战斗力。

“网络高效运行,离不开各类协议。体系融合,首先需要各类制度支撑。”自保障营筹备到成立,旅党委机关最先解决的是制度规范,想得最多的是计划统筹,看得最重的是保障研练。

——抓制度。研究制订有关保障营训练的制度措施,确保保障营训练时间、内容、方法、标准、程序等有章可循。

——抓统筹。依据作战任务或部队演习课题进行总体设计,确保各保障要素训练课题符合自身功能定位,训练进度上相协调、内容上相匹配、场地上互为条件。

——抓研练。打破条块分割的树状编组模式,形成基于“任务定样式、样式定能力、能力定编组”精兵合成思路,做到打一仗精确一次兵力、评定一次效果、完善一次方案。

该旅政委曹耀生告诉记者,保障营成立以来,旅党委通过多次议训,已修改完善一整套组训教材教案和应急预案,探索出“接力保障、直达保障、垂直保障、分型保障”等10余套全新保障战法训法,为遂行体系融合的作战使命迈开了坚实一步。

上图:火箭军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官兵开展长途机动、油料加注、战场防护和战伤救护等演练。王 杰摄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