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研坚持“理技融合”,不仅是理论研究力量与技术研究力量的融合,更是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定性思维方式与定量思维方式的融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军事科研走“理技融合”之路,关键要努力增强广大科研人员的技术理解力,不断为军事科研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技术理解力的核心是对技术蕴藏价值的认知,即对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理解程度。回顾世界军事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现象:一项新技术或新装备经常不是在发明国首先大放异彩,而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看似不可思议,实则事出有因。除了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不同、战略理念不同等宏观因素外,技术理解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关键因素。火药发源于中国,清朝初年火器制造家戴梓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连珠火铳”,装填一次可连射28发铅丸,这种类似机关枪的火器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但在清朝统治者看来,类似的新发明不过是“奇技淫巧”,严重阻碍了火器技术的改进和在军队中的应用。相反,西方则借助火药打造坚船利炮,凭借武器“代差”优势,打败了落后的清朝。这些生动往往又不失惨痛的教训除了反复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之外,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必须转变“重道轻器”的落后观念,切实增强科技敏感度和技术理解力。
美国著名思想家布莱恩·阿瑟深刻指出,技术的本质是“被捕捉到并被使用的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认识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通过对这些现象及其原理的巧妙组合利用,催生出一大批高新技术和技术群。技术创新已经形成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生命科学等,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大放异彩的同时,其蕴藏的巨大军事应用潜力也亟待挖掘。
军事理论研究人员要深刻认识现代战争中技术因素作用日益提升的发展趋势,努力将理论创新的增长点转到基于科技进步和运用科学方法上来;增强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敏锐性,密切掌握科技发展前沿和技术动态,争做技术“发烧友”和“明白人”;结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国家安全需求和强军兴军实践,深入追踪挖掘新技术、新装备的军事价值,深入思考其运用与对抗方式,以牵引作战概念和战法创新。
军事技术研究人员,首先要克服单纯技术观念,树立开放科研观,加强与军事理论研究人员、装备操作使用人员、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相向而行、彼此启发,深化对技术军事需求和应用价值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战争理论学习研究,加深对现代战争形态和制胜机理的认识,激发创新运用技术的灵感,努力为作战概念与战术战法创新贡献力量。再次要加强国外先进军事技术的跟踪研究,既把握研究动态,明确努力方向,也对相关技术进行鉴别,防止技术欺骗和误导。
军事科研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管理理念,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培育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军事需求的论证挖掘,完善技术研究从需求到应用完整链条的设计,切实改变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的问题。
面对汹涌而来的科技革命浪潮,未来作战方式的改变何时发生、在哪里率先发生……,既取决于技术本身进步的水平,更取决于其用于军事目的的速度和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力。理技融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