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见青山多妩媚


■孟繁华

汪守德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就文学批评来说我们是同行,常见他的批评文章发表在各大报刊。有评论集《遥望星辰》《军旅诗情》《寻梦军旅》《点燃与盛开》和专著《世界战争小说》《中国战争诗歌》等出版;同时他也是位作家,曾有散文集《岁月的风铃》《倾听阳光》《秋天的和弦》等问世。

吟诗作文历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心怀大志者只是偶尔为之,只是抒怀咏志借题发挥。因此,曹丕的所谓“文乃经国之大作业,不朽之盛事”的文,与文学没有关系,那是文章之学的文。是策论、表、奏、书之类的应用文章,是与经世治国有关的文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心怀天下的文人,往往会感叹壮志难酬或意气难平。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大体反映了这种心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志未酬人欲老,寒林落雾心茫然;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里山等等。诗都是好诗,诗人放不下的情绪或心结隐含的还是家国情怀,这着实令人感动;但是,毕竟还有另外一种境界同样令人向往和追随,这就是辛弃疾的《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一生轰轰烈烈挥洒自如。不仅战场上勇冠三军,更有诗文名垂千古。即便岁月老去,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潇洒、自信和倜傥风流。我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汪守德当然不是辛稼轩。但他近年来遍游名山大川,祖国的好山河尽收眼底,所到之处,信笔拈来,不拘格律亦不拘平仄。兴之所至,借景抒情,物我两忘。在自媒体时代,他的创作即刻发布。我在分享之余,更多的是为汪守德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心胸所打动——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仍有寄托,那便是诗集《吾山伊水》中的江山万里。

于是,寄情山水间,“时光不磨青春老,静观山水此身闲。”“更将手机拍万象,任谁不是摄影家。”“静观”是心态,“任谁”便是自由。这种“新常态”给汪守德带来的不是怅然,更不是落寞,他的欣喜之情几乎溢于言表:“堤岸信步寻春色,戛然一声冰河裂。欣喜几回度微风,桃花杏花看不歇。” (《春之韵》八)“适闻梅花正满山,人在满山梅花间。梅花不被风吹去,我心二月是江南。”( 《春之韵》十九)这样的诗句,几乎让我们看到汪守德匆忙的脚步和满面春风。究其缘由,他在《登燕山》中做了这样的回答:欣登燕山意若何,云也半坡花半坡。人间不拟回头望,缤纷天上色彩多。

不料人间回头一望,天上有更多的缤纷色彩,这便是审美移情说。正所谓“心中若无挂碍事,便是人生好时节”。除了放浪于山水的诗作之外,我觉得汪守德的“忆旧诗”写得真挚动人。比如《忆少时》,“少年无敌上高房,曾是邻家千杀郎。”一个兴风作浪精力过剩的淘气少年,几乎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比如(《清明》二)“我回故乡荠菜老,泪眼父母墓上草。花黄麦绿新叶红,万千疼爱何处找。”这是发自内心无须矫饰的诗句,它的普遍性就是游子和儿女心。

汪守德不用新诗的形式,而是用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一选择显然是有意为之的。一方面是汪守德有古诗的修养,一方面古诗的古意可能更适于他表达当下的心境。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散文家,他当然最能把握或掌控自己。废名认为新诗的形式是散文的,内容是诗的;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形式是诗的。在我看来,汪守德写诗,无意于诗歌形式内容的辩难或探讨。只要适合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情怀,新的古的又有何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汪守德的潇洒、自如和自由,也可看作是追随稼轩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