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陈凯

《隋书·柳彧传》记载了柳彧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故事。

当时的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有一个叫和干子的老臣更是过分。于是,柳彧就上表给皇帝:“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上善之,干子竟免。

好一个“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为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在官场上,柳彧引用这句话,则颇有深意。如果像和干子这样的“老禾”不早点除去,其就会继续作威作福,使坏作风得以滋长,让“百姓叫苦,怨声载道”。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改善政风、建立清风,必须从源头上予以清理。源头上清理不干净,就很难实现政治上的海晏河清、弊绝风清。

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溜须拍马著称。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感慨道:“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裴矩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将“老禾”从源头上清除干净,官场生态才能纯净,正直之官才能有所作为。正所谓:“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明朝末期官场腐败,与很多“老禾”当道是分不开的。当时,朝廷大臣各立门户,拉帮结派,树党营私,你争我夺,相互攻讦,官场上一片黑暗。薛论道写散曲讽刺:“一个个蛇吞象,一个个兔赶獐,一个个卖狗悬羊。”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讲的是自然生态,其背后折射的却是政治生态。

今天我们常讲,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自然生态出问题,就会造成“秽良田”的局面。政治生态出问题,内部风气就会败坏,从政环境就会恶劣,这样那样的跑冒滴漏、脱轨越界就会发生,就会对党的肌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严重破坏党风政风社风民风。

“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我们要净化政治生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去除“老禾”及其“余种”。这里所说的“老禾”,主要是过去的贪腐官员,“余种”则指其流毒影响。

综合起来看,贪腐官员的流毒影响,一个在思想层面,一个在组织层面。很多贪腐官员多是领导干部,有的还是“一把手”,他们虽然被查处了,但其所标榜的、所喜好的陈旧观念和习惯思维依然还在。这些思想有很多是“灰色”的、“亚健康”的,甚至是“毁三观”的。如果不从思想层面上予以清理,不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领党员干部思想阵地,就可能会有人走他们的老路,甚至会造成“前腐后继”的现象。

思想层面的肃清需要教育引导、思想交锋,虽不见硝烟但需要下细功夫;组织层面的肃清,涉及选人用人,则需要下一番大功夫。很多贪腐官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不是自己圈里的人不用。如果不从组织上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那些小山头、小圈子就会继续存在,在一定时候还会兴风作浪,给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就难以形成。只有从组织上进行全面肃清,把用错的人纠正过来,把建立的小山头铲平,把破坏的政治生态修复好,才能改善一个地方的大气候,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老禾杀净,良田丰茂。纯净政治生态,不妨多从自然生态的改善上开阔思路、寻找出路。

(作者单位:96711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