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现思想改造和精神世界升华
中华民族历来把读书作为改造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阐释的便是读书与精神成长的内在逻辑。这告诉我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现思想改造和精神世界升华。
读书可以修炼志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修齐治平”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秉持的政治理想。北宋名臣范仲淹借《岳阳楼记》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北宋思想家张载道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则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读书可以让我们走进历史、神交先贤,以史为鉴、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领略古今贤者的广阔胸襟、博大气度和崇高风范,补铸魂砺志的精神之“钙”,强化心系家国的使命担当,树立为伟大梦想奋斗的价值追求和境界觉悟。
读书可以培塑筋骨刚健的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铿锵话语中所透射的无私无畏、刚直不屈的人格精神,造就了无数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晋代陶渊明面对世俗不为五斗米折腰,明代海瑞为百姓仗义执言不惜丢乌纱帽,清代林则徐为拯救国家民族不顾个人荣辱……这些世人传颂的事迹背后,是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精神底色。读书可以修身砺行,塑造讲正气、重正义、守正道的精神气质,从而使人面对诱惑保持清醒、不为所动,面对利益保持淡泊、从容自若,牢固立起刚健的人格形象。
读书可以怡养格调高雅的人文情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厚重的人文情致。在古代,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读书写字、吟诗作画更是读书人的日常功课。这种人文情致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关系和影响着人格构建和审美情趣,反映和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生活情趣不文明、不健康、不纯正,品德操守上就容易被打开缺口,出现思想滑坡、流于低俗庸俗。事实证明,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失、道德堕落、生活腐化,起初就是从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而逐渐蜕变的。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抵御庸俗低俗病毒的侵蚀影响,就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爱好、需求和习惯,通过读书培养高雅情趣、高尚情操和高远情怀,真正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格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