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多些陌生感 少些老面孔

——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①


■林忠祥

野外驻训,为的就是让训练走出操场、走近战场。如果野训场毫无陌生感,甚至成了“第二个操场”,野训的意义难免大打折扣。

战争,不会挑在你熟悉的地域打响,什么样的复杂环境都可能出现。平时在复杂陌生环境练得越多,战时随机应变的底气就越足。如果长期固守“一方水土”,哪怕练得再熟,走上战场也容易“水土不服”。可以说,挺进复杂环境训、开进陌生地域练,是野外驻训的本义,也是其价值所在。

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例,一些军队败就败在“陌生”二字上。赤壁之战曹操数十万雄兵因不熟悉水战特点而受到重创,拿破仑和希特勒皆因对严寒气候考虑不足而尝到苦果。可见,平时在熟悉的环境、以熟悉的方式训练,一旦遭遇陌生的战场环境、陌生的作战样式,就可能举止失措、进退失据,终致战场失利。

敢于进入陌生领域、应对陌生情况、适应陌生“水土”,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激战林海雪原、纵横华北大地、南下碧海椰林,万里转战、所向披靡;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境外作战,也打得有声有色、胜得气壮山河。正因为那时的人民军队常闯新地域、常走陌生路,才提高了部队适应能力、增强了官兵打赢本领,不管在哪打、跟谁打、怎么打,都能胜券在握。

当前,我军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官兵适应复杂陌生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然而,野外驻训“练熟避生”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有的单位每年野训都到同一个地方,每场演练都在同一块地形,每次进攻都是同一座高地,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年年是“翻版”、次次搞“临摹”,毫无创新感可言。

一名军事心理学专家曾对100名服役超过3年的士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同样的训练内容,在陌生环境训练的效果明显高于在同一地方重复训练的效果。我们不妨反躬自问:看惯了驻训场“老面孔”,倘若进入陌生地域,能否准确识别地形,正确判断方向?能否适应气候环境,避免非战斗减员?能否有效操控装备,确保联得通、不趴窝?这些问题搞不明白、心里没底,就可能给战场制胜埋下隐患。

“敌人”可以假想,“战场”则需设计。前不久,某训练基地对训练场重新进行规划,把河上的简易桥换了地方,把三岔路改成了断头路,对干扰设备进行了升级;中部战区某部将官兵从熟悉的密林深山拉往陌生的戈壁滩头,并让官兵适应低压缺氧环境……开展野外驻训就应多一些这样的“战场设计”,从地理环境、电磁环境乃至气象环境等入手,多设难局、险局、危局,锤炼官兵险中求胜、危中求安、残中求全的能力。

今天,我军走出去的步子越来越大,使命任务也不断拓展。只有强化多领域、多时空、多天候训练,才能有效抵达、有力行动,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如果在训练中限于一时一域、不知求新求变,“答案写好了,才发现题目已经变了”,哪怕考分再高,也难以做到能打仗、打胜仗。

训练提升“陌生系数”,战时才有“打赢底数”。我们只有以使命任务为牵引,把野训条件设逼真、把野战能力提上去,才能做到一旦有事,不分地域、不管季节、不论环境,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者单位:31606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