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永不褪色的花环


■王新立

一本好书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它可能影响你的一生。近日,重读著名作家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我心中不由得生出如此感慨。

第一次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是在1984年的夏天。那是一个炎热的日子,我和父亲站在晒场里,一手扬着鞭子,一手攥着缰绳,嘴里不停地吆喝着那对步履蹒跚的老牛。这时,一阵“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传来,乡里的邮递员给我送来一个绿色的包裹。这是正在部队服役的表哥为我寄来的,里面装着一本大型文学月刊《十月》,那上面刊登着一篇在当时已经引起轰动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我慌忙把手中的缰绳塞到父亲手中,三步并作两步地跳到晒场旁边的路沟里,打开杂志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在忘情的阅读中,我很快结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憨厚朴实的梁三喜,豪爽大度的靳开来,胸怀大志的薛凯华,疾恶如仇的“雷神爷”……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生动,性格感情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尤其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典型细节,更给了我强烈的精神震撼。就说军长“雷神爷”甩帽这个情节:当我军某部九连即将奔赴反击战前线时,雷军长的“救命恩人”吴大姐为了给在九连当指导员的儿子赵蒙生跑调动,竟然把“求情”电话打到前线指挥部。这一举动深深刺伤了雷军长的心。战前动员会上,雷军长甩下军帽,一阵狂骂……

读着这段文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雷军长的骂声那么富有正气,那么富有力度,听起来又是那么解气,它像一根根利剑直刺人的心窝。多少年来,我的耳畔依然回响着“雷神爷”那炸雷般的正义声音,眼前闪现着“雷神爷”英武豪迈的军人形象!

再如作品中的主人公梁三喜,这是一位出生在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里,他是一位连长;在战场上,他是一位指挥员。当他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后,留下的竟是一张有十七位战友名字的欠账单,还有一份写给爱人的遗书。在遗书中,他要求家人用抚恤金帮他还清620元的债务,“人死账不能死……切切不能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的要求!!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读着这些荡气回肠的文字,我的泪水在无声地流淌,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的英雄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30多年过去了,《高山下的花环》在岁月的打磨下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尽管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已远离当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但是,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斯特劳斯所描述的经典力量:“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军人则是和平的脊梁。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会有更多的梁三喜、“雷神爷”、“小北京”、梁大娘、韩玉秀等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军人和人民,愿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爱国之情化作坚强的基石,支撑起祖国的未来。这也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高山下的花环》所感受到的精神魅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