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圣地延安,阴有小雨。早饭后,记者随延安军分区机关官兵一起登上大巴车,直奔目的地——梁家河。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的大山沟里。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造淤地坝、办铁业社、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习主席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好教材。”延安军分区党委研究后决定,组织官兵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自觉性坚定性。
上午9时20分许,官兵们到达梁家河村委会。记者随官兵走进院门,只见正对面的一排窑洞建筑顶部正中,雕刻着党徽,鲜艳的党旗迎风招展,墙壁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8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小院北面,有一栋两层建筑,一楼是村史馆,二楼是会议室。村史馆以习主席当年插队落户的事迹为主线,展示梁家河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一个15岁的年轻人,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坚定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
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官兵们深受感动,延安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李建波更是感触颇深。
李建波曾任原某旅政治部主任。在他提升在望时,因部队调整改革需要,被组织调整到军分区任职。因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他在新岗位上遇到不少困难。
“唯有初心不改,方能脚步不停。习主席当年不畏困难,立志改变梁家河面貌。与习主席当年遇到的困难相比,我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我一定不忘初心,努力干好工作。”李建波感慨道。
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郁郁葱葱,参观的人川流不息。官兵们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来到一排标有“知青旧居”字样的窑洞前。窑洞的一侧立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民兵讲解员张丽说:“那时,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琢磨着为梁家河乡亲们做点什么。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省大办沼气池的消息后,他带队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池的经验,回来后带领群众,很快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通过上级把经验推广到了全省,解决了村民做饭、点灯的问题。”
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电,沼气池也早已成为历史,但当年修沼气池时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着乡亲们。
站在沼气池前,志丹县人武部副部长张德强思绪万千。他曾是一名优秀特种兵,6次荣立三等功。在一次跳伞训练中,张德强不幸受伤,右腿3处骨折。半年前,他从某旅保障部部长的岗位平职交流到人武部工作。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我的工作岗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为官兵服务的热情不能减。人武部是连接军地的桥梁,我要积极为官兵解除后顾之忧,让官兵一心一意谋打仗。”张德强说。
走进“知青旧居”,记者看到,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正面墙上挂着一张习主席青年时期的照片,一个大炕几乎占了一半面积,炕上铺着破旧草席,白蓝相间的床单旁,摆放着一张小炕桌,桌上一个旧式竹壳暖瓶、一盏煤油灯。
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告诉大家:“别看条件差,习主席在这里住了整整四年。那时,他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著作,也有数理化,有时候吃饭都拿着书。”
听了老支书的话,延安军分区干部高二红说:“习主席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我一定要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为干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知不觉中,已临近中午,但官兵们却意犹未尽。许多官兵说,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深受教育。我们要深扎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根子,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事业。
版面编辑 孙阳 曾火伦 张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