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爱担当最美丽

——来自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部队文职人员的一组报道


编者按 听党指挥、令出行随。这次改革,改变的是规模结构、力量编成,检验的是政治觉悟、忠诚品格。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行动比态度更重要,担当比承诺更可贵。回望历史,改革总会与阵痛相伴,选择进退留转之时,亦是考验人的担当之时。面对改革阵痛,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部队文职人员感恩组织、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第211医院急诊科军医王立鹏——

爱妻移防留俩孩 面对困难仍坚守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王志超

“改革有阵痛,坚守亦担当。”第211医院急诊科军医王立鹏就是这样一位在改革调整中坚守的文职人员。

“爸爸,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要组织文艺演出,您这次可不能像元旦演出那样,把我丢到舞台上自己跑回医院。”5月20日,王立鹏本想多陪陪11岁的女儿五月和2岁的儿子九宝,没想到这天急诊患者不断,很晚才回到家,心里对孩子充满了愧疚。

去年12月30日,女儿要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演出中表演葫芦丝独奏。妻子郑柳带着还在哺乳期的儿子在半年前随部队移防,王立鹏平日里不是出急诊就是参加野战医疗队训练,女儿提前2天跟爸爸约定参加演出。演出那天上午,王立鹏一大早陪着女儿来到演出现场,正当女儿到幕后准备上台演出之时,王立鹏的手机响了:“王医生,请您马上回来吧!科里来了一个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病人,已感染性休克,需要立即手术……”电话那头是值班护士急促的声音。改革期间,急诊科只剩王立鹏和科主任2名医生,眼下科主任休假回了老家,王立鹏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医院救人。

“老师您好,急诊来了个患者需要急救,我得马上赶回去。女儿马上要演出了,我就不跟她说了,别影响她情绪,等她演出完了,麻烦您帮我解释一下……”和女儿的班主任简单说完,王立鹏立即打车赶回急诊手术室。手术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王立鹏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女儿的学校,结果演出早就结束了,女儿已被老师送回了家。

妻子郑柳移防之后,所在单位改编为卫生连,野战急救训练任务很重,春节前夕不得不将儿子送到王立鹏身边,白天让爷爷奶奶帮忙照顾。王立鹏平时既要工作训练,又要照顾这两个孩子。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王立鹏正带着高烧的女儿在医院准备抽血化验,急诊科突然打来电话说,一个正在吐血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需要急救。王立鹏立即把女儿托付给熟悉的护士,赶去抢救患者。2小时后,他赶回女儿病房时,只见小脸蜡黄的女儿坐在病床上正在打点滴,露出一脸委屈的表情,一向刚强的王立鹏忍不住扭头抹了把眼泪。

这期间,妻子郑柳曾建议王立鹏找领导请求退出野战医疗队,调换到相对轻松一点的岗位。可是,一路从作战部队成长起来的王立鹏深知,训练伤急救对基层官兵意味着什么。院长肖刚也曾几次征求过王立鹏的意见,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知道改革调整期间骨干短缺,医院党委要想关照到每一个有困难的人可能也是有心无力。他深情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急救医生,不能因为改革阵痛,就丢下患者见死不救!”

第461医院临床部王强、王虹蛟夫妇——

博士夫妻报党恩 高薪聘请不动心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罗 涛

“王主任,咱民营医院就缺像您这样有名气的专家,只要您退休后愿意来,我们高薪请您来当医疗业务副院长,您看怎么样?”5月下旬,第461医院临床部博士夫妇王强、王虹蛟即将退休的消息传出后,驻地不少地方医院便开始提前“抢人”。

丈夫王强是该院内二科主任,妻子王虹蛟现任干部病房和康复科主任,他俩都是该院的中坚骨干,是享誉军内外的知名专家。临床部主任于博、政治协理员栾添得知地方医院来“抢人”,立即警觉起来,分别找他俩谈心,希望他们退休后,在部队调整改革的特殊时期,能继续留下来为部队服务、为官兵服务,继续帮带年轻同志。没想到,他俩毫不犹豫地说:“我俩从一个地方大学生成长到现在,都是党和部队培养的,我们感恩组织。只要医院需要,我们一定留下来!”

他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4月下旬的一天午夜,已经入睡的夫妇二人被家里的电话铃声惊醒。“主任,一位老干部病情突变,科室正准备抢救!”“我跟老王马上赶过来!”他们知道,只要家里军用座机响起,肯定是医院有抢救任务。王强接完电话正准备叫醒妻子王虹蛟时,王虹蛟已经在穿衣服了。他俩一边往科室跑,王强一边介绍患者病情。赶到科室,王虹蛟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决定立即对其进行急救处置。经过2个多小时的急救,这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

此时,王虹蛟已累得气喘吁吁,王强立即掏出纸巾帮她擦拭额头的汗珠,俩人宛如热恋中的情侣。是的,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都是那么温馨浪漫。1978年,作为恢复全国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他俩怀揣着梦想踏上同一辆火车,迈进同一所大学,还成为同班同学。更幸运的是,他俩大学毕业后同时被分配到同一所医院并结为夫妻。40年来,他俩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相继考上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并同期当上科主任及医疗专家组成员,另有1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

临床部政治协理员栾添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现已提前与医院签订了退休后的返聘意向书。

第208医院数位自主择业白衣天使——

服从大局听召唤 无人接替不离岗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孙 磊

按劳取酬,天经地义。第208医院有这样几位令人称道的白衣天使,他们在自主择业、上级暂时没批准返聘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5月下旬,记者采访时问及原因,他们只说了一句:“因为传承,所以坚守。”

“张向楠,上级还没有明确能不能签返聘合同,干得还有啥意思?到我们医院来吧,还能应聘上护士长!”军人家庭成长起来的张向楠听到这席话没有丝毫动摇。她说:“我的父母都是军人,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要‘当得起兵就站得起岗’。现在我虽然自主择业了,但改革调整期间科室人员十分紧缺,如同站岗放哨,接岗的人还没来,我怎么能脱岗呢?”

心血管内一科护士长赵佳辉,她的父亲是名老边防,从小跟父亲在部队大院长大,军校毕业后长期在该院老干部病房工作,从护士到护士长,在护理老红军、老战士的过程中,革命军人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她说:“党和国家对老红军、老战士的待遇很好,他们平日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可是一旦听闻哪里发生自然灾害时,他们都会让护士们帮忙联系捐款,还有一名老红军在临终前将平时省下来的钱全部交了党费。”

去年8月,赵佳辉的自主择业命令宣布后,许多人都劝她好好放松放松,为接下来到地方工作做准备,也有不少地方朋友想与她合伙投资搞经营。面对改革特殊时期,医院想返聘,上级却没有明确政策,医院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人选。在这种情况下,赵佳辉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

前不久,一位好友到驻地探望赵佳辉,听说她退出现役后仍坚守在原岗位上,惊讶地问道:“继续留在这里,医院给你开多少工资呀?咱们都上有老下有小,也得养家过日子,你得好好考虑考虑!”赵佳辉风趣地回答:“能撑多久就撑多久,不开返聘工资,我不是还有自主择业金吗?”说罢,好友紧紧握了握赵佳辉的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