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经常性思想工作一天不做也许不会有问题,长期不做肯定出问题
●拿着昨天的“钥匙”打不开今天的“锁”,不对路就必须换思路
●改变,不是故弄玄虚的“乱创”、缺乏调研的“盲创”、改头换面的“假创”

看似平常不寻常

——对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再认识


■胡 蝶 罗词凤 本报记者 胡春华

(一)

经常性思想工作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军史,颁布于《政治工作条例》,它伴随着我军的诞生而产生,随着我军的成长而完善。

军队建设的长期实践证明,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一项管根本、管长远的工作,一天不做也许不会有问题,长期不做肯定出问题。因为人的思想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引导官兵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抵制不良现象的侵蚀和影响,不断吸收正能量、充满正能量、释放正能量。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鲜明特征,彰显着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魅力与个性,看似平平常常,实则不同寻常;看似简简单单,实则大有文章。

(二)

时下,不少带兵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过去看似好做的工作,现在难做了;过去看似简单的问题,现在复杂了;过去看似有效的方法,现在不灵验了。究其原因,社会的大环境在变,兵员成分在变,官兵成长的背景在变,而我们应对的方法和有效手段并没有变多少。拿着昨天的“钥匙”打不开今天的“锁”,这种感叹和困惑归根结底还是对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本质认识不深,对新特点把握不准,对新规律感悟不透。

观察不细致。有经验的带兵人,常常能从战士翻来覆去的睡姿中、忽多忽少的饭量中、阴晴变化的表情中、一反常态的情绪中、参与活动的冷热中,觉察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蛛丝马迹”。听一听战士的呼噜声,品一品战士的牢骚话,闻一闻战士的汗臭味。察之尚细,放矢有的。否则,只会“概略瞄准”,必定脱靶无疑。

时机抓不准。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环节点、关键点、转折点、矛盾点,都是做好思想工作的最佳时机。任务转换时、新兵入营时、老兵退伍时、单独执行任务时、休假探亲时、婚恋受挫时等等,都要及时靠上去,早提醒、早预防,遇到问题早化解。战士们从入伍到退伍,面临许多人生的转折点、岔路口,困惑、郁闷、纠结、彷徨在所难免,渴望理解和帮助。及时伸出手拽一把,及时蹲下来唠唠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谈心不对路。在一些单位,谈心次数并不算少,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就是因为把谈心当成了说教,往往在不了解对方思想底数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把自己的主张和愿望强加在对方身上。这种说教式的谈心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战士反感。谈心的有效性,不在于我们说了多少,而在于有没有谈到“点”上、对方理解接受了多少。

过于形式化。一说谈心就知道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谈心一开口就是“老三样”,一到检查必翻本子。经常性思想工作要讲形式,但不能形式化。很多时候,真正管用的方式方法或许就是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次算不上谈心的聊天、一个短暂的电话问候、一件“暖兵心”的实事。仅仅局限于形式上、本子上,效果可想而知。

(三)

反观历史与现状,通过末端看起源,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仅是个方式方法问题。

经常性思想工作要“有思想”。因为教育的本质最终是通过思想感化人的,而有没有思想则取决于是不是把准了官兵的思想脉搏并打开了心门。然而多年来,那些故弄玄虚的“乱创”、缺乏调研的“盲创”、改头换面的“假创”,不同程度地抽取和淡化了思想的内核,致使一些单位的教育,调门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空、离官兵越来越远。有的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误区,常常热衷于对教育的意义抠来研去,而恰恰对受众的主体研究不多、关注不够,只知道自己“怎么讲”,不清楚官兵“怎么想”。

经常性思想工作要“讲艺术”。曾有哲人说过:“世界上最难办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思想工作者恰恰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正是因为难,才叫使命;正是因为难,更讲究艺术。

同一个人面对不同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人身上,都可能有不同表现。面对这么多“不同”,如何处理和把好火候,需要艺术;让深奥的理论从塔尖上落到地,揉烂了,消化了,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吻,需要艺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摇动”“推动”和“唤醒”,无不充溢着艺术的成分。

经常性思想工作更要“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倡的“通情达理”“入情入理”,绝不是说说而已,都是有内涵有根源的。当我们埋怨官兵关系难处时,要想想自己是否倾注了真情;当我们要求别人走脑入心时,要想想自己是否触动了心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