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信仰的力量


■禇迎冬

七年前,我在读《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时不曾想过,有一天竟会穿着军装,从江苏来到遥远的重庆参加工作。书中江姐、许云峰等革命烈士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曾给我强烈的震撼,而曾囚禁烈士们的“渣滓洞”与“白公馆”遗址就在我工作的歌乐山脚下。

《红岩》讲述的是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包括江姐、许云峰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都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监狱中,他们受尽酷刑和折磨,却始终以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苦难,谱写了“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小说开始犹如笔锋犀利的素描,透着清冷萧瑟的味道。故事展开,革命志士与敌人、叛徒斗智斗勇,即使深陷狱中也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在肃杀的社会环境和凶残恶毒的敌人映衬下,他们对革命的激情与热血显得更加光辉而伟大。跌宕的情节摄住心神,《红岩》的文字有如钢铁一般坚硬,又如诗一般富有浓厚的情感。

江姐是书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她的视死如归和乐观顽强给我以极大的触动,也是狱中所有革命者的精神写照。

当江姐看到丈夫血淋淋的头颅被悬在城头,她感到周身冰冷,“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晕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她旋即提醒自己“我在干什么?”“自己担负着党委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当恶毒的敌人把竹签插进她的手指,“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江姐却用“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勉励狱中的战友勇敢起来、无所畏惧。

除江姐外,书中还刻画了沉着冷静的地下党领导人许云峰,他用手指为战友们挖出了一条逃生的通道,自己却慷慨就义。还有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却选择投身革命的刘思扬、坚持出版《挺进报》的成岗、刻苦学习的“小萝卜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似乎将肉体与精神剥离开来,忍受着敌人残暴的酷刑却能始终怀着热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期待着革命的胜利,这是信仰的力量。

当我翻阅关于《红岩》那段历史资料时,竟发现有人质疑甚至嘲讽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英雄。《红岩》作为一本小说固然有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但它并未脱离实际。作者在江姐等几个主要人物身上赋予了许多真实但发生在其他英烈身上的英勇事迹,他们是“红岩精神”的代表。

当我走进真实的渣滓洞监狱,看到老虎凳、竹签等刑具时,无法想象70年前的这些刑具上沾染着哪位革命烈士的鲜血,但幸好还有类似《红岩》一样有关信仰的书在,它为我们记录下了那段让人难以忘记的历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