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梦想永随军旗飘

——陆军3名现役干部申请转改文职人员的心路历程


编者按   陆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展开以来,坚持将转改工作作为“党委工程”,紧紧围绕备战打仗急需,把军事专业性较强、补充来源不足的岗位作为转改重点,逐级组织政策制度业务培训,层层抓好宣讲动员、政策答疑,研究出台跨单位调剂等4项举措,突出岗位能力考核,严把标准条件,目前确定的转改对象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9%,中青年教学训练骨干占77%,军事专业类岗位占73%。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即将踏上文职征程的首批转改干部,体现的既是使命担当,更是矢志强军的决心和勇气。

第79集团军某旅特种作战一营营长李贺——

“继续奉献部队,是我不变的初心”

■付盛怀 娄轶斐 李庆鑫

“打头阵,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从不掉队。”这是战友们对李贺的评价。这位特战营营长身怀绝技,熟练掌握攀登越障、擒拿格斗、多能射击、低空伞降等20多项特战技能,又带领着战斗力最强的一营,不用说,肯定是“尖刀上的刀尖”。

去年年终总结期间,特战一营可谓风光无限:标兵营、标兵营长、标兵连、先进连、全旅唯一二等功表彰——收获了一个“大满贯”。但表彰过后,却传出“李营长要转改文职人员”这个爆炸性新闻。

“刀尖卷刃了?”“提职在望的情况下要转改文职人员,他是咋想的?”“全能营长要转到训练基地当教员?”一时间,引来不少质疑的目光。

提起李贺,不得不提他所在旅那面“荣誉墙”。在荣誉墙上有李贺和他带的一大批“尖刀”的名字。可如今面对“荣誉墙”,却让他欢喜让他忧:喜的是,荣誉墙上营里官兵的名字越来越多,单位建设越来越好;忧的是,自己的身体被伤痛折磨得越发不堪。

军校毕业前夕,李贺看到特种部队集训的视频资料,顿感热血沸腾,便主动申请去特战部队。在李贺看来,当兵就应该“壮烈一点、英雄一点”。

从当兵到营长,一转眼,特种兵干了十几年。李贺出类拔萃的背后,付出得更多。看着满是伤疤的身体,久经沙场的李贺深知,自己已经不适合在特战一线奋战。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艰难的莫过于选择。正在李贺犹豫是否向组织递交转业申请时,陆军政治工作部推出专项调剂转改文职人员举措,在院校、训练基地安排岗位,用以保留军事专业急需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贺丝毫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申请:“部队培养我这么多年,让我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军官。继续奉献部队,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

虽然是文职岗位,却依然是带兵训练,可以把特战尖刀这一身武艺留在部队。以前带一个营,现在培训对象面向全陆军乃至全军。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李贺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第83集团军某旅保障部财务助理员高晓涛——

“只要不离开军营,干什么都行”

■武志远 张益杰 李庆鑫

灯光闪烁,细雨如酥。

高晓涛漫步在绵绵的细雨之中,绕着训练场转了一圈又一圈。自从穿上了军装,每当有心事时,他都会一个人在操场上散步,直到内心平静为止。

抬头看着办公大楼上闪亮的军徽,“真的要离开挚爱的军营了吗?真的要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了吗?”他越想越纠结。

回想16年来的军旅生涯,在部队的培养下,自己从一名懵懂青年转变为一名血性军人,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官,从一名普通群众进步为一名共产党员,先后3次立功,多次在岗位上被评为先进个人……而今马上要脱下这身军装了,心里虽有准备,却总感觉五味杂陈。

“转业干部今年可以选择转改文职人员,详细政策可以翻阅陆军整理下发的宣讲材料。”正在收拾行装的高晓涛,突然收到旅人力资源科纪干事的电话。放下电话,他思考片刻,迅速把电话拨了回去。

“转改文职人员,我要报名!”高晓涛这么快就报了名,纪干事感到有些意外,“真的不再考虑一下了?”“我确定!文职人员仍然是部队建设中的一员,只要不离开军营,干什么都行。”高晓涛斩钉截铁地回答。

听说丈夫要留队转改文职人员,起初高晓涛的妻子并不同意。“连商量都不和我商量一下,你考虑过我和孩子的感受吗?”“咱们两地分居这么多年,转业回来与家人团聚不好吗?”

高晓涛又详细阅读了宣讲材料,认真研究了转改文职人员的相关政策待遇,越看越有底,向妻子娓娓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献身国防一直以来都是个人的理想,离开部队自己真的难以割舍。另一方面,这次转改是道“选择题”,可以选择家门口武装部的岗位,仍能够与家人相伴。同时,他坚信,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是军队改革发展大势所趋,对文职人员的发展前景,根本无需担忧。

作出决定后,高晓涛漫步在操场上,内心渐趋平静。他大步走进办公楼,进一步梳理手头工作,认真核对年度预算计划……不知不觉,已是下半夜。夜风拂面,高晓涛想象着穿上文职人员服装的那一刻,既能返乡共享天伦之乐,又依然能够随时仰望军徽、聆听军号,仿佛闻到那股浓浓的硝烟味,心里更加踏实。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用车辆系博士教员梅检民——

“不穿军装,也能建功军营”

■李彦凯 宋香磊 张孝刚

初夏时节,月季花争相绽放、芳香四溢。在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用车辆系教室里,下课后的教员梅检民还在为学员耐心解答着车辆智能诊断中的技术难题……

2006年本科毕业后,梅检民被分配到原北京军区某部,当过排长、助理员,干过工程师,因在军区比武中成绩优秀入选优秀参谋人才库。抱着当军车装备的“健康医生”,为部队行军机动提供技术保障的初心梦想,梅检民离开了心爱的岗位,踏上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求学之路,也一步步成长为军车智能诊断领域专家。

“理念前沿、经验丰富,善于攻关、成果丰硕。”这是大家对梅检民的评价。这位博士教员,任教第一年便获得学院教学比武第一名、教学成果二等奖。几年来,先后主持全军重点课题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还主编出版了《齿轮箱早期故障精细诊断技术》等教材,牵头承担的“车辆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系统”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军委机关肯定。如果不是这次改革中岗位调整为文职人员,他可能会穿一辈子军装。

年初,干部退役工作展开,梅检民参加完陆军政治工作部组织的文职人员政策制度宣讲后,在全院第一个主动递交转改申请书,一下子引起了轰动。“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后,转业进企业拿的是高年薪”“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教学比武第一名,到哪里都是‘香饽饽’,为什么要转改文职人员?”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一定要慎重考虑。

面对大家的不解,梅检民的回答很坚定:“我毕业后在基层部队任过职,知道部队需要什么。留校任教,心里就一个想法:院校是军事人才的摇篮,在这个大平台,可以为部队多培养一些合格人才,为打仗多研究一些管用技术。至于穿什么衣服,都不影响我建功军营。”

就是因为这份责任、这种热爱,作为教研室副主任、智能诊断实验室的负责人,梅检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培育更多会打仗、能打仗的军事人才。梅检民说:“文职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特点,既有利于实现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梦想,更有利于自己用科研反哺教学、用技术服务部队,为强军兴军做贡献,何乐不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