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成长的路上读懂你


■陈晓杰

编者按

3月19日至4月27日,本报实习编辑陈晓杰到陆军第81集团军某特战旅作战支援营指挥通信连进行了为期40天的当兵锻炼。第一次练习射击、投手雷,第一次急行军20公里……在这些“第一次”中,陈晓杰零距离体验了部队改革转型期间的阵痛和迸发的生机活力。今天我们刊发的,既是一位实习编辑的当兵锻炼感受,更是一名“新闻新兵”通过读懂我们这支军队而寻获的初心与成长。

1.

在班里,因为年龄较长,有时候大家会主动来找我聊天。新兵沈颖就是其中一个。

那天我问她:“你为什么毕业后选择来当兵?”她托着脑袋说:“大四那一年我一直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要干什么,而我小时候第一个梦想就是当兵,后来我就想,那就从实现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开始吧。”

沈颖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系的大学毕业生,去年9月参军入伍。手机发下来的时候她给我看了她以前在大学时拍的照片,分明是个皮肤白皙长发披肩的软萌姑娘,与眼前黑瘦黑瘦的她反差极大。沈颖虽然瘦小,但一直是女兵中体能素质的佼佼者,轻装10公里一些人跑下来气喘吁吁,她却跟没事儿人一样,还搀扶着旁边体力不支的同年兵来回走。她爱照相,班里的战友过生日,她总会拿出自己的“拍立得”,留下大家欢笑的时刻。

1995年出生的姚嘉卿作为在校生入伍,两年前参加中部战区陆军通信有线专业比武获得第一,如今她正在准备士兵提干考试。从决定参军到决定留在军营,一路她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并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如今在部队,1990年到2000年间出生的战士居多,我们经常用“90后”这个词来笼统地概括这一代人。但是这40天的经历又让我重新思考,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他们?如今,选择献身国防的“90后”越来越多,这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读懂祖国、回报祖国、与祖国休戚与共。“非主流”“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曾是这个社会贴在“90后”身上的标签,但是眼前这些青春的面孔却在告诉我:其实,他们一直在用行动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国家、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用自己的心力探索属于自己的路,一刻也没停。

2.

一长串儿的驻训车辆在营区主路上整装待发。因为一天后当兵锻炼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为了和战友告别,本来上午被安排在食堂帮厨的我在请假后一口气从食堂跑向大门口。

车队太长,往前跑着跑着突然有个声音从后面的车里传出来:“陈编辑——陈编辑——”我一回头,卡车里探出个脑袋来,是老班长闫涛。

闫涛老班长是旅里的首席无人机飞行教员,从教练机到实装机,从操作手学员到中级技师,入伍21年来闫班长共飞行4000余小时,所有配发机型单科目操作时长均在200小时以上。

2017年6月,已经在原单位分了房子、妻子也已随军的老闫刚过上安稳日子,他所在的原部队无人机排即奉命转隶。有人劝他换个专业留在原单位,还有人劝他借此机会转业。21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军营,该吃的苦都已吃过,该获得的殊荣也已得到,如果此时选择退出现役,到地方谋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与妻子朝夕相伴,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闫涛却选择了今天这条路。

“从19岁起我就一直在部队。没来部队,我可能也掌握不了这门技术。再说,跟着装备走,感觉心里踏实。”闫涛坦然说起自己的选择。人说,四十不惑。闫涛也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对人生路就看得越发透彻清晰了。

非通信信号侦测技师上士柳成阳、伞降骨干四级军士长郝国辉……他们和闫涛一样,都是转隶后扎根旅队一心扑在训练上的专业骨干。在我们的部队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在改革当口,默默用行动践行忠诚。正是他们,筑成了强军事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观愈发多元的社会,有太多的人因为怕没得到、怕孤独而焦虑,唯有执着且坚定的人,反而葆有着内心的澄澈与安宁。走到哪里,他们就把信念的种子撒到哪里,最终都长成了一棵棵的参天大树。

3.

“我觉得,连里的战士可能都不会喜欢我。”特战一营二连“泰安连”连长周嘉楠说。

“为什么?”我问。

“训得太狠了呗。”他笑着说,“不过不训怎么办,要实现转型,原来的底子实在是太薄了。”

在旅队里,二连连长周嘉楠以“狠”出名,不只对战士“狠”,对自己更“狠”。因为这个,我一直想找机会跟这位传说中的周连长聊一聊。瞅准星期二晚上连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约了3次后我终于见到了他。进连部门的时候,我瞥见他正在埋头看一本书,在他看见我起身合书的时候,我看见了书名——《枢纽:3000年的中国》。

直立的短发,精瘦干练,这个“狠”连长倒有几分像《士兵突击》里的袁朗,身上有种肉眼可见的军人式的刚硬,也有许多刚硬之外的元素。

“宁可让战士在训练场上怕我、恨我,也绝不能让战士因没有成长进步而埋怨我。”这是周嘉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5公里越野,他和战士们一起穿上作战靴,塞满携行具;格斗训练,一定要打到筋疲力尽才停下……

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周嘉楠就像火镰,点燃了整个连队的血性。在他的带动下,“泰安连”由过去的被帮带连队,变成了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荣获集体三等功。

在说到他给这支连队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周嘉楠反而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就想至少等我的下一任接手这支连队的时候,能交个好差。”他言辞谦逊,却掩不住心中承载的那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这座军营里,我遇到以“泰安连”连长周嘉楠、“谢臣连”指导员李元、指挥通信连连长李成武等为代表的年轻基层军官。他们普遍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学历高、自身素质拔尖、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改革创新劲头足。他们在风华正茂时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在连队,怀揣着进入军校时的梦想,站在各自的岗位上思改革谋转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情怀不是不值几个钱,而是无价之宝。

有时候他们也会吐槽部队的“苦、累、紧”,聊到工资待遇时“心有戚戚焉”,但是他们忧心最多的、考虑最多的还是这支部队的转型与发展。他们在思考如何在转型中寻找创新突破,在探索中避免经验主义的“误区”,在阵痛中破旧立新。与他们的交谈,让我深深感到,他们就是这支部队换羽重生的希望。

在这里的40天,我把自己的身与心放到部队这个熔炉里重新熔炼以期融合,希望在高温磨砺中不断提纯自己对于这座大熔炉的感知,并尝试找到一个最贴近它的姿态。我确信,只有紧贴官兵、紧贴基层,才能掌握军事新闻最鲜活的素材。

我是指挥通信连第127名战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