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记忆深处藏精神

——关中尧散文集《一捧沙》读后


■屈全绳

关中尧是军队老作家姚明的新笔名。其人聪颖早慧,20多岁就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退休后发现姓名与篮球运动员姚明相重,遂以新笔名代之。散文集《一捧沙》(四川美术出版社)是关中尧继《谁跟我看世界》之后,讴歌军人奋斗精神、颂扬军人红色基因、解读军人爱情困惑的旧作新编。迄今读来依然新鲜如初,绵长隽永,耐人回味。

这部集子共收入16篇散文,全都是反映基层官兵和下乡知青的题材,但每篇文章都能小中见大,使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部集子让人看到,我军每一个基层官兵如同一颗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螺丝钉,都希望把自己紧紧拧在各自岗位上,让祖国的钢铁长城固若金汤。在和平的日子里,人们通常是理性而抽象地对军人的奉献不吝赞美,但对军人奉献感性与具象的认知则不甚了了,以至于很多人眼里看不见军人的艰辛努力,不理解军人的无私奉献。这不仅是军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哀。

《一捧沙》向读者重新展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无论是早自1974年创作的《迎春湖》,还是晚至1988年创作的《军人,祝你幸福》,关中尧笔下的真人真事都刻着共和国军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新一代战天斗地的英雄群体,还是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红军战士;无论是农民出身、朴实无华的基层干部,还是生在香港、长在广州、把青春奉献在戈壁荒漠上的女大学生,都展现出军人的风采和魅力。《迎春湖》中的测绘兵袁朝及其战友在4700米高原上爬冰卧雪立钢标,《楚尔玛雪夜》中的“老战”带着12岁儿子翻越冰达坂救战友,让读者看到了高原官兵“吃苦无怨无悔,缺氧不缺精神”的血性。在《河西新人》《金色的杜鹃》《一捧沙》中,下乡女知青仲飒英的果断干练,藏族女赤脚医生央金心系病人的朴素情怀,从中山医学院走进大漠深处的女军医,无不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在这部集子中,关中尧用三分之一篇章写了红色摇篮里的故事。三军会师的会宁城旧貌换新颜,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杨家岭、延河水、南泥湾欣欣向荣,一派祥和。作者在这些题材的创作中没有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没有故弄玄虚的引经据典,而是写这里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采访《东方红》作者李有源的纪实文字不长,却用陕北农民的朴实语言浓缩了老百姓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南泥湾时,作者对经过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江西“老表”予以浓墨渲染,从老战士的经历和交谈中悟到:“只有震撼人心的精神财富才是永恒的!”在《杨家岭的小花》一文中,作者遇到当年落户延安的北京女知青白静时,用“两根齐肩小辫紧紧挽住了青春”形容她,用纠正新讲解员的发音描述她的工作态度,用喜欢北京带来的小花衬托她的心理感受:“这花儿叫开不败,我从小就喜欢它,如今,和我一起来陕北的伴儿,只有它了!……首都机场那块儿挺多的,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常去,籽儿就是从那儿采的呢!”读到后来才知道,白静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的女儿,母亲久病卧床,哥哥出使北欧长居国外,但老教授却写信鼓励白静:“女孩儿也要立丈夫之志。偌大中国,哪儿不是炎黄子孙的家!”读到这里,我对白静起敬!对她的父母起敬!也感谢作者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

《一捧沙》的作者对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的运用得心应手,读来跌宕起伏。特别是《军人,祝福你》一文,作者把痛心疾首的胸臆注入笔端,用夹叙夹议夹抒情和差不多一个中篇的文字描述了改革开放早期军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别愁离绪,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使人心灵为之震颤。即使如此,军人的灵魂没有污染,军人的脊梁没有弯曲,军人的精神没有坍塌,军人的锐气没有受挫!他们义无反顾地挣脱羁绊,冲出困境,矢志不渝地走到今天,而且必将势不可挡地走向未来。

相信吧伟大祖国!相信吧父老乡亲!共和国的军人一定会用热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筑起更加坚固的钢铁屏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