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文学的情怀,历史的志趣

——丁晓平文学评论集《文心史胆》的跨越与探索


■贾江涛

“新世纪文学观察”丛书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开设的一个文学评论书系,五年来相继出版了近20种,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诸多文体文论,这些文学评论的作者均为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知名教授、学者,遍及大江南北的高校、文学期刊和学术机构。作为责任编辑,当军旅作家丁晓平的书稿《文心史胆》通过我社的选题论证时,我是着实眼前一亮而心有惊喜。而当我首先看到《文心史胆》最后的附录“丁晓平文学创作活动”时,我几乎不能相信这是一位70后作家的创作成果。

先来看看丁晓平的文学创作成果——这是一份长长的书单:从1998年出版第一部著作诗集《写在浪上》开始,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爱着》、长诗《汶川九歌》和历史传记作品《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等,截至2017年底的20年间,丁晓平共出版著作29部,体裁包括诗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随笔、文学评论。他写的历史传记也大多是“大人物”,作品的重量级别不言而喻——这是一位令读者不得不佩服和敬重的作家。在他以学者身份主编校注的作品中,我又看到了一份长长的书单:《毛泽东自传》《毛泽东印象》《邓小平印象》《周恩来印象》《少年毛泽东》《周恩来与邓颖超》等等。而作为一名文学编辑,从业18年来,他策划编辑的作品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全军的出版奖项,他本人因此获得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并荣获了刚刚揭晓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人物(优秀编辑)奖——这是一位足以让图书编辑艳羡的同行。

再来看看丁晓平的这部《文心史胆》——全书分为求道、论语、别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求道”共包括9篇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丁晓平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已经18年,联系他的工作背景,我更愿意借用李商隐的“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来解读《文心史胆》中所求之“道”。在此书中,丁晓平多次强调自己的写作定位是“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这也就不难理解,他著作中处处渗透着历史的文学情怀与文学的学术志趣了。我不能确切地知道丁晓平从“编辑”到“学者”究竟走了多少年,中间有过多少煎熬或者跨越,但从他编辑和写作呈现的文本中,我清楚看到了他的思索的过程和探索的路径——从敬畏“历史的宽容”与“宽容的历史”,到把握“局限的历史”与“历史的局限”,再到呈现“叙述的历史”与“历史的叙述”。

为此,丁晓平敏锐地对当下的历史写作和历史阅读作出了《捡了故事,丢了历史》的锐评,激浊扬清,洞若观火、理直气壮地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他在《历史之问》中坦言:“历史写作是比虚构写作更有难度的写作;历史写作是比虚构写作更考验才情和内省的灵魂的写作。”在历史与时代的盘桓中,丁晓平做出了果断回答:“这是一个容易忘却历史而又特别需要历史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理想信仰时常湮没其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又真人难觅的时代。”我们还可以看到,丁晓平为一本书的编注考述耗费十年时间,这没有坐“冷板凳”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又何论游刃于“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这正是丁晓平的“史胆”。

《文心史胆》第二部分“论语”收入文学评论文章14篇。这是丁晓平长期以来编辑和写作的“真经”。从《“非虚构”之辩》《“莫言热”的冷思考》《创意写作刍议》《论作家的“气”和“度”》《报告文学需要“热心冷手”》《文学是什么》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丁晓平的评论既没有引经据典地“掉书袋”、搞高头讲章,也绝不与贵族化、精英化做派为伍;既没有指手画脚、故弄玄虚,而是静默观察,针砭时弊,以学理性见长。这是一种勇气。再譬如,当你看到《五问中国文学的“环保问题”》《论报告文学的“场”》等文章,不难发现丁晓平解读文学现象的别具一格。而文学话题一旦与环境学、物理学、几何学的逻辑概念完美嫁接,我们便足以信任作者的“跨界”能力了。在《报告文学的“几何学”》一文中,他从点、线、面、体、组合五个方面的坐标体系,指出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把握的三个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呼唤宏大叙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坚持用辩证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 这是一种智慧。

《文心史胆》的第三部分“别裁”,主要收入了丁晓平对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别裁”这个词汇多见于各类诗歌的选本,而作为本辑标题,可见作者的意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晓平的评论视野极其辽阔,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有散文、诗歌(长诗),还有对评论家的评论和军事文艺创作的综述,这些作品大多有“职务创作”,大多是其在编辑岗位上的“编辑手记”。作为一名编辑,作为一名作家、诗人,丁晓平在既编辑又创作的同时,还充满诗意地“栖息”在文学评论的大树上,这在中国文坛上是不多见的。这不仅需要才气,更是一种情怀,可见他的“文心”。

我着手要写这篇评论时,一连串的词语前赴后继地跃于眼前——编辑、作家、诗人、战争、文学、历史、学术、智慧、热血、胆识、执着——在这些我们日常极其熟悉的词汇里,我忽然懂得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胆略和初心。作家有作家的初心,军人有军人的初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开宗明义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而丁晓平的《文心史胆》,不尽然要讲文章写作,但其“初心”与“雕龙”之“琴心”“巧心”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撬开历史之胆、探究谜团之略,又如何为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足以照亮史册的名字著书立传?拥如此“史胆”,有这般“文心”,丁晓平在编辑和创作上屡屡获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站在中国军事文学方阵中的军旅作家丁晓平,他的《文心史胆》可谓是军队文艺工作者走进新时代、拥抱新时代、建功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豪迈誓言,也是新世纪以来军旅作家乃至当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收获。不忘初心,无问东西,期待丁晓平更多佳作问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