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32辆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当年年底,这型坦克正式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这是我国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西方国家惊叹:“中国军队一夜之间有了和西方相同的主战坦克。”
提到59式坦克,大家会想到那标志性的“五对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国内没有一家工厂能够制造坦克三大件(炮塔、底盘和发动机),更不用说生产整辆坦克了。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老一辈外交家的努力下,中苏先后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苏联同意在华援建国防工业项目,坦克厂及配套的发动机厂、大口径炮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得以建立发展。2年后,国营617厂(今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等企业担负起研发第一代国产坦克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人力物力不足怎么办?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紧急抽调技术人员、划拨物资,集中全部力量将617厂这个“新生儿”从襁褓中扶持起来。59式坦克设计师之一的尤凤元回忆说,59式坦克先后经历了“中苏混合车”“十四大部件车”等阶段,在摸索中逐步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的自主研发。其中,仅发动机一项就需要解决330多个关键技术难题。1959年初,为迎接国庆10周年阅兵,全厂上下不辱使命、忘我工作,仅用几个月时间,顺利将32辆坦克交付阅兵训练基地。1959年10月1日,国产59式坦克首次公开亮相,为新中国国防工业赢得荣誉,结束了坦克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59式坦克的诞生不仅为以后新型坦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推动了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人民装甲兵部队创建初期,装备多是缴获的美制、日制坦克,也有进口的苏制坦克。坦克型号繁多不仅难以维护保养,更不利于作战训练。59式坦克的登场,实现新老装备更替,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难题,使装甲兵部队发展迈上新台阶。
59式坦克的另一长远影响是促进坦克制造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从我国最早的59式坦克,到现在的99A主战坦克,再到外贸型VT-4、VT-5坦克,617厂不仅是我国坦克诞生的“摇篮”,更培养出一大批知名的大国工匠。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独臂焊侠”卢仁峰、全国劳模“切削高手”宋殿琛、毫厘间追求极致的“钳工大师”张学海等一大批“金牌工匠”在这里诞生,成为企业最闪亮的名片。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