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天下军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叙两军在戈兰高地展开“装甲白刃战”——

鏖战“眼泪山谷”


■海 镜

中东地区目前多国深陷战乱和动荡,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而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又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更是“火上浇油”,可能会在中东地区引发新的风暴。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它只会带来伤疤和疼痛。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矢志收复失地的埃及和叙利亚,趁以色列全民过节戒备松懈之机,同时发起突袭,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此打响。在北方战线,叙军精锐尽出,向上次战争中失去的战略要地——戈兰高地猛扑。

凭借优势兵力和高昂的复仇情绪,加之正确选择了较为低矮平坦的高地南部为主突方向,叙军3个机步师分三路发起进攻,2个装甲师随后跟进,当天即全线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防线。叙军大量装备的苏制防空导弹先后击落以军战机30余架,有效限制了以军空中优势的发挥。到7日黎明,叙军将战线最远推进了35公里,先头部队甚至已看见位于高地西侧的以色列“生命之源”——太巴列湖的粼粼波光。

以军在高地只梯次部署了3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有近200辆坦克和44门野战火炮。面对叙军近1400辆坦克和800余门大口径火炮组成的“钢铁海洋”,以军依托预设阵地和有利地形,顽强阻击待援。以军挖掘的奇特防坦克壕沟(战后被冠名为“戈兰壕”)发挥了重要作用:壕宽4至6米、深4至9米,坦克无法逾越。积土全部堆在以方一侧,并垒成一道2米多高的土堤,致使叙军无法推土填平壕沟和平稳架桥;叙军坦克跨越土堤时又暴露了装甲薄弱的底部,为以军提供了绝好的射击时机。

以军“王牌”第7装甲旅表现尤其出色,在高地北段地势较险的布斯特山一带,以95辆坦克恶战4天3夜,生生挡住了叙军1个机步师、1个装甲师以及“阿萨德共和国卫队”的多个突击波次。该旅最后虽仅残剩7辆坦克,却先后击毁了叙军约250辆坦克和260辆装甲车。在不少地段,双方坦克从2300码的距离一直对射到10码,完全是炮口对炮口的“装甲白刃战”。该地遂以“眼泪山谷”而名载史册,该战例则作为“装甲防御作战的经典”被收入了各国装甲兵的教材。

战至9日,叙军前突部队已超出己方地空导弹保护范围,因遭空袭而损耗较多装备。以军虽然部署在一线的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消耗殆尽,但依托完善的快速应变动员体制和“优先重点加强北线”的方针,已在高地附近集结起22个旅、约10万人的强大实力。10日,以军发起全线反击,叙军被迫退出高地,且又丢失了纵深近30公里的约440平方公里土地。至13日,叙军在伊拉克、约旦等国军队支援下,遏止了以军的推进,并将战线稳定到了24日战争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以双方分别有约3500名和770名军人长眠在戈兰高地。叙军虽未实现作战企图,但表现出了空前的顽强和牺牲精神,受到国内民众推崇,也给此前屡屡轻易获胜的以军造成强烈震撼。以军第7装甲旅一位坦克营长在战后直言:“遍布山谷的钢铁残骸,让我的生活和信仰都改变了。”蹒跚至今的中东和平进程,就此开始在“惨胜”的以色列人头脑中被逐步勾勒成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