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但马克思当年提出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自然、人、社会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汤俊峰

自然,从狭义上说,就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主观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使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发生形态的改变,同时还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自然界因果链条之中,通过改变条件、劳动实践获得符合人类需要的结果。然而,当人类陶醉于自身越来越有能力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遇到了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突出问题。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合理、适度运用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树立怎样的自然观以破解人与生态的紧张状态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异化劳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的能动性等多个角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唯物辩证的关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形成,这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这部重要著作中,马克思采取把哲学分析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问题,提出劳动异化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劳动、同自己的类本质、同他人相异化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即自然对人具有优先地位,自然具有客观性。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而且人本身“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生产的条件,“人要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的“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视角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人化的自然界”,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从理论层面看,就是人类感知和认识到的自然,即人类在意识领域把握的自然,构成了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层面看,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意愿和需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践劳动利用劳动工具改造过的自然,被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料,是人的物质的无机界。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在后来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唯物辩证的生态思想。他多次提到自然环境对人的客观限制,指出人并不能完全地、暴君式地支配自然。他先后使用“合理调节”“共同控制”“最小消耗”“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等词语,限定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条件。恩格斯也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他还提醒人类要当心自然界的报复。

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但马克思当年提出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自然、人、社会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牢记人来自自然、生于自然的唯物史观,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