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军工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唐迪:医学博士“恋”上机器人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耿 燕

唐迪运用康复机器人对伤病员进行关节康复训练。汪学潮摄

人物小传:唐迪,全军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心主任,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康复分会委员。主持并参与全军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带领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

唐迪是个有梦想的人。本科读完临床医学专业后,家人朋友都建议他读研时向外科方向发展,他为此纠结了很久。

原因是他在神经外科实习时,有名战士演习过程中摔伤,经过手术治疗后,下肢存在瘫痪的可能。当时,战士的母亲满含眼泪对带教他的医生说:“我的娃才22岁,有没有希望重新站起来?”带教老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医生。他说:“阿姨,别担心,您带他去做康复治疗吧。”听到这段对话,唐迪下定决心选择了向“康复医学”专业发展。

这一读,唐迪就读到了博士。

康复,是一项考验人耐心的工作。毕业后,唐迪来到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大连疗养院全军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心工作。他用所学的技能给病人做肌肉牵引、拉伸等康复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肌肉痉挛等问题。这种疗法十分考验治疗师的细心和耐心,而且费时费力。唐迪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每次给病人做治疗只有半小时,却得花十多分钟时间做牵伸训练。“如果利用机器人进行辅助治疗,是不是可以节约不少人力和时间成本?”唐迪突发灵感。

经过市场调研,唐迪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康复机器人。“市场买不到,我们就自己研发。”他们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控制研究所一拍即合,开启了康复机器人的研发之路。经过1年多的艰苦攻关,第一台康复机器人应运而生。

没想到费尽心思造出的机器人,并没有得到官兵的认可,康复机器人像一台笨重的机床,实用性并不是很高。

科研攻关就像茫茫大洋中的一叶孤帆,掌舵者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成功到达彼岸。面对现实窘境,唐迪和课题组选择迎难而上。那段时间,唐迪经常找大连理工大学林剑教授一起研究对策。汶川地震那年,震区出现大量脊髓损伤、脑外伤、骨折的病人,紧急救治后,急需有效的康复治疗。当时,作为临床康复医生,唐迪和他的团队加速研制康复机器人。

2013年,团队研制的“腕关节旋转康复治疗仪”诞生了,并成功应用到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201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初战告捷,唐迪并没有就此止步。近年来,他们又连续申请获得4项康复机器人方面的全军课题,2015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4台样机正在临床应用。

“每个人的人生由梦想牵引,当这种梦想变成强烈的渴望,就成为走向成功的动力。”在各种荣誉面前,唐迪显得淡定从容。他说:“汶川、玉树等自然灾害深深触动了我。把战后的事想在战前,把想到的事提前做到。如果有一天真的打仗,出现大量的伤病员,我们研究的康复机器人就能快速派上用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