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民议”为镜


■铁 坑

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就站到了民心这杆秤的一端。其形象如何、作为如何,是清是廉、是利己还是利人,群众都会给出准确、公道的评价。

明代何良俊是松江人,他在《四友斋丛说》中谈到家乡相沿的一种旧俗:“凡府县官一有不善,则里巷中辄有歌谣或对联,颇能破的。”就是说,府县官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百姓就会以歌谣或对联的形式说出来,而且一针见血。

何良俊举例说明。嘉靖年间,松江官吏袁泽门爱好吃喝,他的一个“同榜”也姓袁,住在松江府的东边。两人关系密切,时常聚在一起,用搜刮来的钱财吃喝。百姓中传唱着两句民谣:“东袁载酒西袁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后来,又有对比两名官吏的对联传出:“松江府同知贪酷,拼得重参;华亭县知县清廉,允宜光荐。”当时,松江府同知是潘仲骖,华亭尹是倪光荐,前者贪酷、后者清廉,前者该参、后者该荐,百姓态度十分鲜明。

“欲考吏治,莫若询诸民言。”为政者,总免不了直接或间接地与百姓打交道。考察官吏政德时,听听百姓的公正议论和评价,不仅能了解得更深入、更客观,而且能防止“带病提拔”,避免出现“一路哭”的情况。“凡被纠弹付清议者,即废弃终身,同之禁锢”“官职之升沉本于乡评之予夺”,古时候,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官吏,使他们不敢践踏底线、触碰红线。顾炎武认为,清议有益。他在《日知录》中说:“天下风气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百姓的声音,有的十分尖锐刺耳。清代交河县令周自怡素有贪名,在任3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被巡抚弹劾后丢官罢职。周自怡离开交河县那天,一群年长的百姓为他送来泥土。周自怡不明所以,大声呵斥。百姓解释说:“这是地皮,我们担心你在交河没有刮够,所以挑了几担来。”不是百姓太刻薄,实为官吏太过分,周自怡虽然被羞辱,却无话可说。

“民议”不仅直刺弊病,也能替正直的官吏伸张正义。宋真宗时期,永康军判官刘随兴利除弊,严禁借马市勒索少数民族,被百姓称为“刘父”。一次,他因拒绝上级请托,被人陷害,蒙冤去职。监司来永康察访巡视的时候,成群的百姓拦马质问:“我刘父何处去也”“还我刘父”。监司再三抚慰,大家才散去。情况报告朝廷后,刘随的冤屈得以昭雪,很快官复原职。

认识到百姓评议的强大能量,有人还动起了歪脑筋。宋代向子忞主政衡州时,当地曾遭遇大旱,米价急剧蹿升。为了平抑物价,向子忞迅速派人到丰收地区抢购粮食。这一举措,显然触动了那些想要发横财的富豪乡绅的利益。他们通过伪造民意,将向子忞拉下马。消息传出后,士民聚在衙署前敲登闻鼓,“鼓为之裂”。事情的结果,是真民意战胜了假民意。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对待群众公正的评议,党员干部理应持欢迎的态度。只有保证群众说话的权利,具备容人说话的气量,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只有识别哪些是群众的真意见,哪些是改造后的假意见,我们才能更好地知晓为政得失、集聚群众智慧、匡正各类时弊。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笔者参观过一次古镜展。一面西汉时期的镜子上刻着这样的铭文:“结以组,昭美人,无私亲,可取信。”那时,女性定妆的最后动作,就是佩系绶带、照照镜子,镜子不讲私和亲,是诚实可信的。由此想到,群众的那些公正评议,不就像镜子一样吗?我们正衣冠、察得失,怎能少得了这面“镜子”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